解读数学课堂的生成.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 解读数学课堂的生成 内容摘要:叶谰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孕含了丰富的生成性。数学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应该是对“文本”的适当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生成”应该是可以预约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关键词语:数学课堂      生成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更是学生生活中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识、体会数学工具性、应用性的主阵地、主渠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当“生成”一词在课堂上、校园里、教育教学杂志上“炒”得火爆之时,我们是不是该凝神静思一下:什么样的教学预设才能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生成些什么?数学课堂生成应以什么为本?怎样的生成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笔者且从以下三个层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 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有人认为,课堂生成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里的“非预见”,被一些老师理解为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预设的。加之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住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与知识等在课堂上的有机生成。因此,便有教师提出“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期盼意外”、“期盼更多的意外”的观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案例]: 《认识乘法》 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里的两座房子,哪是小鸡家的,哪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反思: 原本教者的意图是通过开放式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进而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作好必要的准备。然而,教师的开放成了一种放任,任由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课的气氛虽然热烈,可细品,总觉得少了一些数学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可能有的教师也会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一些借口,“现在的学生连看一幅情境图都不会”、“我也没想到,上数学课时学生怎么会那么关注非数学信息”、“以前的教案也是那样预设的,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看来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我们应该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花朵。我们切不可寄希望与课堂中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为“期盼意外”,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精当预设。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课堂生成寄托于“留白”,寄情于“意外”,更不可因此放弃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追求。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灵动,但不是放任自流,特别对自控能力不强,容易被外界新奇事物刺激所影响的小学二年级儿童来说,不能由着他们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诸如上例,教师预设教案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课上只需这样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即鸡和兔)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学生自然会更多更好的关注数学信息。课堂上,不该错误地把学生那些并无生成价值的想法,当作“意外”获得的知识的“生长点

文档评论(0)

134****73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