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治疗新进展1电子教案.ppt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治疗新进展1电子教案.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注射用头霉烯 1.第二代头霉烯主要有头孢美唑和头孢西汀,抗需氧菌与第二代头孢烯相似,但有抗厌氧菌作用。 2.第三代头霉烯主要有拉氧头孢,抗革兰阴性菌作用与三代头孢烯相似,但兼有抗厌氧菌作用,且对ESBL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返回 (四)口服头孢 .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已从注射发展到口服,而且口服头孢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   第一代口服头孢主要包括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主要用于产酶耐药的耐青霉素的革兰阳性细菌或青霉素过敏的轻、中度感染。   第二代口服头孢如头孢呋辛酯,适应症与第一代相似而疗效稍高。   第三代口服头孢可分为两小类,一类是酯化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如头孢帕肟酯等,另一类是非酯化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如头孢克肟等,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中、轻度感染,和已经对一、二代头孢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慢性难治性感染。 返回 (五)单环菌素类 单环菌素  以氨曲南为代表的单环菌素是主要用于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需氧革兰阴性菌的窄谱抗生素。其疗效与第三代头孢烯的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相似。其优点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交叉过敏率很低。 返回 (六)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目前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可通过以下三种机制: 1、产生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 2、改变靶位蛋白,如降低PBPs 的亲和力。 3、改变外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增强外流。 广谱酶和超广谱酶 1)广谱酶包括TEM-1,2及SHV-1等,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可由质粒和染色体介导,水解底物为阿莫西林和羧苄西林,可被酶抑制剂抑制。 2)现发现酶抑制剂耐药的广谱β-内酰胺酶包括TEM30~41,44,45。主要由肠杆菌科的大肠杆菌产生,由质粒介导。,不被酶抑制剂抑制。 3)超广谱酶:ESBL包括TEM-3~29,42,43,51,SHV-2~9,CTX-M1~M4,PER-1~2等,由肠杆菌科或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由质粒介导,水解底物为青霉素类、第一~四代头孢菌素,可被酶抑制剂抑制。 4)Ampc酶 Ampc酶不被克拉维酸抑制,因其优先的底物是头孢菌素,所以又称为头孢菌素酶,属于Bush分类的Ⅰ组,Ambler分子分类的C类.可选用第四代头孢治疗,而碳青霉烯疗效最好。 MethicillinResistannt?Staphylococcus?aureus?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黄色ブドウ球菌 Escherichia?coli?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合制剂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细菌产生灭活酶为主的耐药日益严重,因此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联合制剂便成为克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类别。 抗生素灭活酶抑制剂中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疗效。比较典型的是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但三者都不能抑制B型β-内酰胺酶。寻找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已成为近年抗生素研究的热点之一。科研人员先后发现了对A、B、C、D型β-内酰胺酶有广谱抑制活性(如从碳青霉烯中筛选出的J-110441)和对B型β-内酰胺酶显示出强力抑制作用(如青霉烷砜衍生物CL-186195和CL-18665)的新抗菌药;与大环内酯-林可霉素-链阳霉素类抗生素(MLS)耐药性相关的Erm甲基转移酶的抑制剂研究正在进行中。 *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治疗新进展 Beta-Lactam Antibiotic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为典型代表,还包括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该类药物具有高效和不良反应低的特点,是临床应用品种最多、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在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用于临床的约100余种,占全部抗菌药处方的60%以上。 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1929年,弗来明(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60年代: 1959年英国 Beecham 研究组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提纯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成功。半合成青霉素迅速发展,头孢菌素萌芽。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崛起。 90年代--现在,针对细菌耐药性开发新品种。主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 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获得了一定进展。 自l990年至今,各国首次投放市场的 内酰胺类抗生素共18种,其中有头孢菌素l4种,碳青霉烯2种,青霉烯

文档评论(0)

sunfuliang78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