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Date):2020年06月15日
一、参加成员:
成员姓名
签名
成员姓名
签名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单股正链RNA病毒,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蝙蝠、狗、猪、老鼠等;2019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分离的病毒目前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β属),WHO将其命名为2019-nCoV。
(二)来源
1968年,JuneAlmeida和Tyrrell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heTaxonomyofViruses,ICTV)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树上初步定位:冠状病毒β属,lineageB(2b),与ZC45,ZXC21strains进化树关系最近。
(三)传染源
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如蝙蝠、老鼠、果子狸等,可使人发病,能够人传人。
(四)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接触也可以传播。
(五)易感性
未主动或被动免疫过,人均为易感,特别是中老龄人及婴幼儿。
(六)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情况下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七)剂量-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新型冠状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导,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式密切相关。
(八)致病性
新型冠状病毒是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装。重型病例多为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从目前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九)变异性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变异,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新型冠状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很差,对干燥、日光、高温都没有抵抗力。
(十一)药物敏感性
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抗病毒治疗可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U,加入灭菌注射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mg/50mg,每粒)每次2粒,每日二次。治疗原则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
(十三)物理灭活
新型冠状病毒不耐热,56℃30mim或37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外的生存力很弱,离开宿主后很容易死亡。4℃保存不稳定,在-70~-60℃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及紫外线照射下新型冠状病毒均很容易死亡。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1、预防措施
为及时发现病患,世卫组织建议,对近期从疫区归来并出现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者进行病毒检测,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取病人下呼吸道样本用于诊断,即使患者表现出腹泻等不够典型的症状,也应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目前尚无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特效疗法。部分医疗机构正对其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借助体外循环技术,对呼吸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给予辅助性呼吸循环治疗。在具体防控手段方面,英国卫生专家说,一旦确认感染应采取隔离看护,医护人员应配有适当的防止传染设备。冠状病毒通常较为脆弱,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仅有24小时左右,大多数消毒剂和清洁剂等都可杀灭这种病毒。
2、治疗措施
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原则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感染性因子种类
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的为新型冠状病毒本身。
2、感染性因子的的来源
⑴、用于病毒检测的咽试子样本。
⑵、样本采集与检测过程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⑶、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
⑴、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⑵、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⑶、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⑷、实验室含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