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李风.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科技综述系列—— 李李风风 科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 利用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科技基本概念 “李风”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李李风风 季风现象是中国气候最显着的特征之一。 早在古代,季风就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在中国古代,季风有多种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 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 季风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季风活动的强弱、 出现的早晚,对于季风区的天气 气候状况有着很大 的影响,因此,季风问题是现代天气学 气候学中最 重要的问题之一。 中国有一半左右的领土位于季风区内,这里又是中国 主要的粮食产区 人口高密度区,所以季风的研究具 有重要的意义。 经典理论认为,季风是指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有显 着变化的现象。 据此,高由禧对季风现象进行了全面概括,指出存在 着5种季风:行星季风、平流层季风、南北半球季风、 海陆季风(经典季风) 高原季风。 张家诚认为:季风是一种气候现象,它在形式上的表 现是冬夏的盛行风向接近相反或有显着差异,这两种 盛行风的变换是由于两种下垫面的热力性质的季节变 化所造成,同时这两种盛行风也代表着两种性质不同 的气团,能够给有关地区天气或气候的年变化造成明 显的影响。 据此,他认为上述前3种季风很明显被排斥在季风概念 之外,而高原季风是否能满足上述定义的各个方面, 也值得商榷。 1934年竺可桢撰文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讨论 季风的成因,比较中国季风与印度季风的异同,分析 夏季风活动与中国降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季风 研究的先河,为中国季风研究 长期天气预报研究奠 定了重要基础。 此后,中国的科学家对季风进行了大量研究,概括起 来主要有3个方面:夏季风的爆发 进退及其有关的降 水分布,夏季风的低频振荡以及夏季风活动与厄尔尼 诺的关系;热源的分布及其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 风的形成、爆发、传播及其对行星尺度的影响,冬季 风的低频振荡以及冬季风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夏季风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早。 继竺可桢之后,1950年叶笃正等先后指出,中国季风 的进退与东亚大气环流的两次突变有关,这两次突变 一次在6月,一次在10月。 1956年徐淑英在研究夏季风的进退时指出,每当一次 夏季风比较显着地北进或南退时,中国上空的气流都 有一次较明显的变化。 后来,他 高由禧利用候平均雨带位置的季节变化, 证明了与季风相联系的大雨带的位移,是以渐进与跃 进的方式进行。 另外,高由禧等发现,东亚同纬度地区雨季的起迄日 期,东边比西边早,这说明亚洲季风的建立是自东向 西推进的。 1979年陶诗言等指出,夏季在亚洲地区存在着两支季 风,即南亚季风(印度季风) 东亚季风。 1985年他又指出,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源地 主要 环流系统是不同的,东亚季风源于澳大利亚高压而南 亚季风源于Мasсareиe高压;影响南亚季风的热源在缅 甸 西藏高原一带,而影响东亚季风的热源位于中国 南海地区;而且东亚季风的建立早于印度季风。 这与高由禧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1957年陶诗言等指出,“季风爆发”是大气环流季节变 化的一个反映,在此期间,高空环流亦有一次突变, 原在中印半岛上空的反气旋迅速进到青藏高原上空并 稳定加强,同时150°N左右出现东风急流。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突变是成立的。 这说明青藏高原在“季风爆发”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3年,在季风试验期间的季风爆发过程中发现,来 自南半球的跨赤道气流对“季风爆发”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有人认为“季风爆发”与中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