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中药性味.pdf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中药性味.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科技综述系列—— 中中药药性性味味 科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 利用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科技基本概念 “ 中药性味”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中中药药性性味味 中药性味包括药性 药味两者。 药性,或称中药的性质,一般分为寒、热、温、凉四 性(气) 。 药味,或称中药的滋味(味道),主要有酸、苦、甘、 辛、咸五味。 它们是中药理论最基本的内容,对标志中药的功能、 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保持中药特色与绵延发展等方 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用。 性味之说历史悠久,早在 《黄帝内经》里已载有“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辛散, 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及“淡味渗泄”诸说。 《神农本草经》则从药学角度记载了性味的内容,指 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 凉四气”,并制定“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 则。 12世纪初寇宗奭 《本草衍义》始称“气”为“性” 。 虽然一般多以此为是,但“ 四气”称谓仍长期沿用。 药性,除寒、热、温、凉外,尚有平性 及“大”、“微”等程度的划分。 因此,药性寒热的功能相应也有强弱不同。 药性的功能,现代可总结为:寒凉药性,有清热泻 火、解毒等功能;温热药性,有温中祛寒,助阳等功 能。 平性因无寒热之性的特征,故无功能体现。 “五味”之外,后世又增加涩味,但徐大椿(1693~177 1) 解释说:“涩则酸之变味,涩味收涩,亦与酸同” 。 至于早已出现的淡味,一般以“淡附于甘”来处理,故 仍称五味。 关于五味的功能,通过历代的丰富与发展,至17世纪 末已完全确定下来(见汪昂 《本草备要》),现代可总结 为:酸味或酸涩味,有止汗、止泻、涩精等功能(能 收、能涩) ;苦味,有清热泻火、泻下、泻肺降气、燥 湿及泻火坚阴等功能(能泻、燥、坚) ;甘味,有补虚、 缓急、止痛、 中等功能(能补、缓、 ) ;辛味,有发 散、行气、行血及润燥等功能(能散、横行、润) ;咸 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能(能软坚、下) ;淡味, 有渗湿、利尿的功能(渗、利) 。 严格地说,性不止四,味不止五,故现代也直呼性 味。 性味是现代研究、论述中药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于性味的研究,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做了大量 的工作,其中主要是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专门的实 验研究较少。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发现历史上对性味,尤其是对味 的认识不完全一致,缺乏客观判断的标准,在不同时 期、不同医药学家对同一药物常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的性味标注。 虽然时有争议,但未引起普遍重视,以寻求解决问题 的途径。 关于药性则与中医理论相适应,根据药物功能疗效所 作的理论概括,正是由于中医辨识疾病证候性质有 寒、热之分,所以中药药性才有寒、热区别。 确定药性的原则虽是明确的,但药性具体反映在药物 的功能上,除清热泻火 与此有关的几种功能可体现 并可能找到客观标准外,许多药物的药性尚难在功能 上体现或难于找到客观标准。 药味的情况尤为复杂。 首先,关于药味的确定,自古以来就有口 以功能(或 主治)推断两种标准。 这是研究药味最大的难题。 其次,按药味是功能的标志,不同的药味有各自不同 的功能来检验,有关中药学书籍所载,二者不相吻合 的药物所占比例并不小。 即以真实的味感来确定药味,也不是很容易的。 药味会受到药物品种、产地、品质、炮制方法等的影 响;药味是药物众多成分味的综合表现,口口尝的味 又不一定是发挥功能的某种成分的味(有效成分的味可 能被“无效成分”的味所掩盖) ;味不止五六种,中药的 功能又很多,用少数几种药味概括众多的功能,实际 上已很受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实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