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解读:《实践论》、 《矛盾论 》 —— 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毛泽东 ? 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滚滚大浪不尽悠悠,孔丘、秦始皇、汉高祖、 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帝都成了历史的过客。 ?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地上,又诞生了一位可 与秦皇、汉武相匹比并高于他们的伟人。 ? 他深沉的面庞上是中分的黑发,厚长的双手, 直射对方内心的目光,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 双耳,下颏上的肉痣 在没有皱纹的宽阔的苍白 的脸上尤其突出。在八十三年的生涯中,这种 外貌几乎没有多大改变。 青年时,他看上去略有焦虑和渴 望。中年后,他慢慢发福,同时也 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 一切应对自如。 “ 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切 都显得高深莫测”(一位泰国领导 人语) 他 沉默寡言,可以同时思考六件事情。他从 没有失去他的两重人格:既像绷紧的铁丝 一样单纯,又像猫儿一样敏感。 他的脸部的上半部分表明他是一个知识分 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 发。下半部分则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 嘴唇,丰满的鼻子,圆圆的下巴。 他的手迹表明:他是一个可以选择 自己的心境而不会为戒律困扰的人。 他对任何人从不持中立或被动的态 度(大家风范?)。尽管他是一个 平静的人,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他并非没有脾气。因而,他不能 经常引起别人的爱慕,这一方面他 远不如周恩来。 因为他的复杂,人们永远不知他内 心深处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 ? 应该给毛泽东以什么样的画像? ? 农民起义者?军事指挥家?诗人?政治家? 帝王? ? 在这里我们要知晓的是作为哲学家的毛泽 东!! 一、关于《实践论》、《矛盾 论》的写作、传播、修改与出 版 1 、写作 ? “ 两 论”是毛泽东于 1937 年 7 、 8 月间在 “ 抗大”所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的一部分,出于毛泽东之手。 ? 1 、写作 ? 1937 年 4 月,毛泽东应“抗大”邀请 讲授哲学,至“七七事变”,共讲了一 百多个学时。在讲完课后, 1937 年 7 至 8 月这段时间里整理完成书稿。解放后, 作者重新发表这两篇著作时,把时间定 为 1937 年 7 月和 8 月。 2 、修改 A 、首先,“两论”在解放前是否作过 修改? B 、其次,毛泽东在解放后对《实践论》 作了修改,并公开发表,收入《毛泽东选 集》 C 、再次,《矛盾论》在 1952 年发表时 修改较大。为此,收入《毛泽东选集》时 作了专门说明。 修改方法:一是删,二是增, 三是将原来的思想表述得更为 准确,例子叙更完整。 二、“两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 承 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国文化, 也集中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神。 1 、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观” A 、先秦诸子已对知行问题进行探讨,但 不系统。 B 、经两汉、隋唐,到宋朝,开始形成较 系统的学说。 争论的四个方面: 1 、先行后知,还是先知而后行。 2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抑 或知难行亦难。 3 、知行分立,还是知行相资,抑 或知行合一。 4 、以知为本、为重,还是以行为 本、为重,抑或知行并重。 朱子语录有云:“问:灵处是心抑是性? 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 (《语类》卷五。 又云:“ 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 耶?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 聚成形,理与气合,便成知觉。”(同上)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 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经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时,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大学章句 . 补格物传》) ------- 格物穷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