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奥普拉·温弗瑞 Oprah Winfrey ;她的物理特征:“黑人、女人、体重200磅、出生于密西西比、庸俗、粗鄙、市井和有生气的”;
她的人生特征:未婚妈妈所生,9岁遭强奸,33岁成为脱口秀女皇,48岁成为亿万富翁。
她的财智特征:美国最受欢迎电视人,哈泼娱乐集团公司董事长,全美50名女强人之一,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名人之一,《福布斯》杂志排行榜上的亿万富翁。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mass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指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三是指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
——梅尔文·德福勒 Melvin L. DeFleur
;一、如何认识大众传播?(教材定义P111);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二、大众传播的功能;柏拉图的“洞中人”理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原文引录:; 媒介环境;(二)显性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
(1)监视环境
(2)协调社会
(3)传承文化;3、施拉姆的功能观 (《人、讯息、媒介》1982)
(1)政治功能
(2)一般社会功能
(3)经济功能;B.大众传播的正功能;C.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负面功能论;;;D、传播的功能与传播的效果之区别;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二、大众传播内容;;2、如何研究大众传播内容;A、说什么;;美国新闻媒介的价值原则[美]赫伯特.甘斯(HerbertJ.Gans)《什么在决定新闻》;;一般性结论:;B、怎么说;2、大众传播内容的制作也有一些普遍规律;三、大众传播内容研究;;;;2、内容分析;3、文本分析;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2、受众的分类;二、受众的选择;——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三道防卫圈;受众的逆反心理;(二)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三、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经典的“囚徒困境”;“纳什均衡”;(三)、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商品论; 1、麦奎尔认为:
??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基于三种认识: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
(2)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
(3)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买方”关系
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易把“商品销售量” 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历年考研题:;(四)、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四、“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五节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四个阶段);【一】 “魔弹论”阶段(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代表性研究:;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李和李:《宣传的完美艺术》;;【二】、“有限效果论”阶段;代表性研究;卡尔·霍夫兰的“说服性传播”研究(Carl I. Hovland) ;;;2、拉扎斯菲尔德等:两级传播论;意见领袖(舆论领袖);3、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三】、“适度效果论”阶段;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2、使用与满足理论;革新者;4、 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C、“议程设置”理论的先驱 ;D、关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思考;一家之言:
其实现在网络的议题设置能力越来越强了,一个博客或微博的人气要上来,与网站的编辑将它安排在哪个位置,是否动用自身的资源去炒作或推荐它密切相关。没有传播优势和传播资源的“沉默的大多数”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仍然非常困难。
新动向: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
;5、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A、“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结论来自对三种“现实”的对比;(2)、格伯纳等认为:;B、“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涵化(培养)
一般受众很难将电视中虚构的成分与现实区别开来,而容易将虚构的成分当成现实来接受。如:
由于电视的刻画,将一小部分白领的形象泛化为整个白领群体的形象,这个形象也就成了白领的“主流形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