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转盘源于原联邦德国, 1954年第一套半生产性生物转盘试验装置在西德海尔布隆(Heilbronn)污水处理厂建成。 原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工业大学勃别尔(Popel)教授和哈特曼(Hartman)教授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64年发表《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与性能》论文,奠定生物转盘技术发展基础。 3.4.1 生物转盘构造特征 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及驱动装置组成。盘片串联成组,中心贯以转轴,转轴两端安设在半圆型接触反应槽两端的支座上。转盘面积的40%左右浸没在槽内的污水中,转轴高出槽内水面10~25cm。如下图所示。 ⑴ 盘片 1)主要部件,应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老化、易于挂膜、不变形,比表面积大,易于取材、便于加工安装等性质。一般采用聚氯乙烯或聚脂玻璃钢制作。ζ =3~7mm(ζ =10~15) 2)形状、大小:圆形、正多角形,为波纹状盘片,此时表面积可提高一倍。直径Φ:2~3.6m,最大Φ5.0m 3)盘片间距:一般为30mm,多级转盘前级数为25~35mm,后级数10~20mm。 ⑵ 接触反应槽 各部位尺寸和长度,据转盘直径和轴长决定,半圆形。 盘片边缘与槽内面间距不小于100mm。 槽底设放空管, 槽两侧面设有进出水设备,多采用锯齿形溢流堰。 多级生物转盘的接触反应槽分为若干格,格与格之间设导流槽 。 转轴 实心钢轴或无缝钢管,长L=0.5~7.0m,否则易扰曲变形,发生折断或扭断,直径d=50~80mm。转轴中心距槽内水面的距离(b) /转盘直径(D)= 0.05~0.15,取0.06~0.1,转轴在液面之上b 150mm。 驱动装置 电机→减速器→转动链条→轴,转速0.8-3.0r/min,线速度15-18m/min 。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损设备机械强度,消耗电能,盘面产生较大剪切力,易使生物膜过早剥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转盘的转速以0.8-3.0 r/min,外缘的线速度以为宜。 ⑶ 转轴与驱动装置 3.4.2 生物转盘的净化机理 盘片交替与污水和空气相接触,在盘片上产生一层滋生着大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当生物膜与反应槽内污水接触时,污水中有机物被生物膜所吸附降解,当转盘转动离开污水生物膜与空气接触时,一方面生物膜表面吸附水层中的有机物继续降解,一方面吸附水层吸收空气中的氧,供生物膜利用和将其传递到污水中使槽内的DO达到一定浓度。而老化了的生物膜在剪切力作用下而脱落,然后进入二沉池。 生物转盘净化反应过程与物质传递过程 3.4.3 工艺流程与组合城市污水生物转盘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 出水 格栅 二沉池 污水 生物转盘 生物转盘处理系统基本工艺流程 沉砂池 初沉池 污泥处理 排砂 排泥 排泥 排泥 消毒 动画 生物转盘宜于采用多级处理方式,一般可分为单轴单级、单轴多级和多轴多级等。 4. 生物转盘系统的特征 1)微生物浓度高,达40~60g/l,F/M=0.05~0.1,∴处理效率高。 2)生物相分级:第一级异养菌;第二级原、后生动物;第三~四级丝状性藻类。 3)污泥龄长,具有硝化、反硝化功能。 4)能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耐冲击负荷。Sa=10000mg/l→10mg/l,效果好。 5)食物链长,污泥量少,为活性污泥法的 1/2左右,Y约0.25Kg/KgBOD5。 6)能耗小,不需曝气与污泥回流,0.7Kw·h/Kg BOD5。 7)便于维护管理,不需常调生物污泥量,无污泥膨胀,无复杂机械设备。 8)不会发生二次污染现象。 9)流态:完全混合—推流式。 3.3.1-2 生物滤池-构造与原理 通气道 排水 渗水装置 配水 虹吸 配水干管及支管 滤料 布水装置:向滤池表面均匀污水。 适应水量的变化;不易堵塞和易于清通以及不受风、雪影响等特征。 普通生物滤池多采用固定喷嘴式布水系统,由投配池,布水管道和喷嘴等几部分组成。(高负荷生物滤池和塔式生物滤池常用旋转式布水装置) 排水系统:池底,包括渗水装置、汇水沟和总排水沟以及其供通风的底部空间。 两个作用:1排除出水;2保证滤池通风良好。 渗水装置:支撑滤料,其排水孔隙总面积不小于滤池表面积20%;与池底距离大于0.4m,以利通风,一般在出水区的四周池壁均匀布置进风孔。 构造: 池体、滤料、 布水装置 、排水系统 (1). 构造特征 通气道 排水 渗水装置 配水 虹吸 配水干管及支管 滤料 池壁:砖石,围护滤料,能承受滤料压力。有些池壁上有许多孔洞,促进通风。要求池壁高于滤料表面0.5-0.9m。 池体:平面上为方形、矩形或圆形。 池底:支撑滤料、排除出水。 池底底部四周设通风口,其总面积不小于滤池表面积的1%。 滤料:滤池主体,对滤池净化功能有直接影响。 要求:比表面积大;孔隙率足够;机械强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梁氏族谱之祖系.doc VIP
- 工程维修委托协议合同书.docx VIP
- 《RPA财务机器人实训教程》教案示例.docx VIP
- 2023年3月scratch图形化编程等级考试试卷(四级)不带答案.docx VIP
- MITSUBISHI三菱CC-Link IE现场网络Basic远程I_O模块用户手册.pdf
- 2025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天津市区卷).docx VIP
- 《GNSS原理及应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偷窥漫画第一季完整.docx VIP
- 2023《传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以辽宁鞍山市为例》7400字.docx VIP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2024年高教版研究生新中特教材.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