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0年代小说 八十年代小说潮流 重要小说作家的创作 小说现代化的过程 80年代小说潮流 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较为可观的十年。 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这一小说现象因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 刘心武 卢新华 宗璞《我是谁》,冯骥才《铺花的歧路》,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它们共同揭露了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郑义《枫》表现了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以及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特征 (1)敏锐地提出问题,现实性很强 (2)叙述夹杂议论,倾向性很强 意义与价值 (一)“伤痕文学”冲破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深远影响。 反思小说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 ③思想倾向: 更注重故事的政治背景,与时代主流保持一致,或批判否定极左路线,或歌颂鼓吹改革开放,都表明了一种基本的思维定势:社会政治对人生命运起决定作用,人的命运与社会命运休戚相关,也就是说人的命运和社会命运在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思维中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人的命运、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 1、以革命干部为反思主体 王蒙《蝴蝶》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张弦《记忆》 —— 反思革命干部的历史性变化,由“人民公仆”到“人民主人”,重申党与人民的关系。 ——意识流手法,时空交错,较大的生活容量。 2、以知识分子为反思主体 (1)启示录式的反思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叶文玲《心香》 —— 肉体受难而灵魂得救的悟道主题,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2)警世钟式的反思 谌容《人到中年》、汪浙成《土壤》 ——追溯知识分子政策的偏失,主人公是完美道德的体现者。 —— 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思考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主人公表现了一种道德升华的趋向。 ——启蒙-改造-批判-平反-重视-边缘化(知识者的地位起伏) 谌容 《人到中年》1 谌容 《人到中年》2 3、以知识青年为反思主体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一面是痛苦、灾难,一面又珍惜理想、青春。 —— 延续文革的浪漫、献身激情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寻找青年与群众、民族历史之间的精神联系。】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平和的心境对知青岁月作审美观照。】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愚昧麻木】 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作家用作品热情歌颂当时的农村政策,现在作家又都反思批判那时的农村政策,揭露给农民带来的伤害(物质、精神)。 高晓声 古 华 古华《芙蓉镇》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5、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 邓友梅《那五》

文档评论(0)

我思故我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部分用户下载打不开,可能是因为word版本过低,用wps打开,然后另存为一个新的,就可以用word打开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