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瓦斯煤岩耦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_图文.doc

含瓦斯煤岩耦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_图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998 ? 25 20 (σ11-σ33/MPa 15 10 5 0 0.00 理论值 实验值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5 20 (σ11-σ33/MPa 15 10 5 0.05 0.10 0.15 0 0.00 理论值 实验值 2009 年 -0.10 -0.05 ε33 ε11 (a p = 0.8 MPa 25 -0.10 -0.05 0.05 0.10 0.15 ε33 (b p = 1.5 MPa ε11 图4 20 (σ11-σ33/MPa 15 10 5 0 0.0 理论值 实验值 围压为 6 MPa 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 Fig.4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ion result and test result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of 6 MPa 由此可知,所提出的耦合弹塑性损伤模型能很 好地反映含瓦斯煤岩的主要力学性质和行为。 5 0.05 0.10 0.15 结 论 -0.10 -0.05 ε33 (b p = 1.5 MPa 25 20 (σ11-σ33/MPa 15 10 5 0 0.00 ε11 本文开展了对含瓦斯煤岩本构模型的研究,并 且对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和利用本构模型 得到的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在实验值基础上和不可逆热力学框架内, 建立的用于描述含瓦斯煤岩力学行为的耦合弹塑性 损伤本构模型可以描述煤岩的塑性变形和损伤之间 理论值 实验值 的耦合效应。 (2 所提出的本构模型能恰当地描述含瓦斯煤 岩的诸如弹塑性变形、体积膨胀、围压敏感性、弹 性模量的减小、材料损伤和软化效应、非关联塑性 -0.10 -0.05 0.05 0.10 0.15 ε33 (c p = 2.5 MPa ε11 流动和塑性变形与损伤耦合效应等物理现象及力学 行为。 (3 对比结果表明,实验值与理论值吻合的很 好,说明所提出的耦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能有效 地描述含瓦斯煤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力学特性, 而且构模型中所包含的所有物理参数都可以通过瓦 斯吸附实验和常规三轴压缩实验结果来获取。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本构模型是基于 实验室结果,要用于实际含瓦斯煤岩体,还需做更 多的研究工作。由于本文没有充分考虑温度和非饱 和状态所带来的影响,所以今后还可以往这些方面 进行完善和改进。 Fig.3 图 3 围压为 5 MPa 的实验与理论值比较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ion result and test result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of 5 MPa 30 25 (σ11-σ33/MPa 20 15 10 5 0 0.00 理论值 实验值 -0.10 -0.05 0.05 0.10 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BOSSART P, MEIER PM, MOERI A, et al. Geological and hydraulic ε33 (a p = 0.8 MPa ε11 第 28 卷 第5期 尹光志,等. 含瓦斯煤岩耦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New York:Springer,2007. ? 999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xcavation disturbed zone in the Opalinus clay of the Mont Terri Rock Laboratory[J]. Engineering Geology,2002, 66(1:19–38. [2] CICCKLI U,VOYIADJIS G Z,ABU AL-RUB R K. A plasticity and anisotropic damage model for plain concre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2007,23(10:1 874–1 900. [3] HANSEN N R,SCHREYER H L. A thermodynamically consistent framework for theories of elastoplasticity coupled with dam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94, 31(3: 359–389. [4] SHAO J F,RUDNICKI J W. A microcrack based continuous damage model for brittle geomaterials[J]. Mechanics of Materi

文档评论(0)

2001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