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可直接使用).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⑧陈在宛丘,今河南淮阳。⑨蔡在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后迁州来,今安徽寿县北。⑩曹在今山东定陶。⑾郑在新郑,今河南新郑。⑿燕在蓟,今北京市。 优选 * 春秋后期有两个强国:①吴都吴,今江苏苏州;②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优选 * 经过诸侯的兼并,遂成战国的七国,其国名及都城如次:①秦在咸阳;②魏在安邑,今山西翼城附近;迁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③韩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景侯迁阳翟,今河南禹县:哀侯迁新郑。④赵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邯郸,今河北邯郸。⑤楚在郢。⑥燕在蓟。⑦齐在临淄。 优选 *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优选 * 秦统—全国,设立郡、县两级的行政区划。这种体制,一直为历代沿用。秦初定36郡,后来逐渐增至40余郡。汉承秦制,但与郡平行的还有“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地,所以“郡国”连称。 优选 * 优选 *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7郡外,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各置刺史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其名称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益、荆、扬、交趾,朔方。 优选 * 优选 * 南北朝时行政区划仍有州、郡、县三级。隋废郡,但改州为郡。以后各朝以州统县。唐代也设置监察区,称“道”,略等于汉代的州。太宗贞观时全国分为10道,玄宗开元分为15道。宋无“道”而有“路”,由最初15路逐增为23路,区域和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唐宋时和州、郡平行的还有“府”,大州叫府,如唐时的风翔府,曾经做过陪都的;宋代的开封府,就是东京。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省”,明清以后都沿用。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间,除“县”没有改变外,其他一些行政单位历代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州”;汉代和以前的州辖境很大,唐宋的州相当于汉代的郡而略小,明清的州相当于县了。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优选 * 关于地理方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古代地理有一些习惯的称呼。如《过秦论》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当时六国,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关内”的“关”指函谷关,不是指其他地点的关。 ②有异地同名的。如北京,唐五代指今山西太原,宋代指河北大名,金指今辽宁凌原。 优选 * ③有异名同地的。如现在的南京,战国时为楚国的金陵,秦改为秣陵,三国吴改建业,晋改建康,隋改丹阳,唐置江宁郡,后改舁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称应天府,又称南京,清代称江宁府;它还有个雅号是石头城。 优选 * 职 官 一、中央官制 秦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优选 * 汉初沿秦制,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由外戚近臣担任,丞相权力逐渐缩小。西汉末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仍合称三公。 优选 * 九卿是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①奉常,掌宗庙礼仪;②郎中令,掌宫廷侍卫;③卫尉,掌宫门近卫军;④太仆,掌皇帝车马;⑤廷尉,掌刑法;⑥典客,管理少数民族及外国交往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⑨少府,管宫廷总务。 优选 * 九卿之中,只有廷尉、典客、治粟内史是管政务,其余六卿是管皇帝宫廷的事务;而且这六卿能够常常接近皇帝,对决定政事的作用也较大。 优选 *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其最高者即郎中令。除议郎掌顾问应对外,其他诸郎都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优选 * 汉代还有所谓“加官”,是本官之外另加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出入宫廷,经常接近皇帝。汉代的加官有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左右曹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散骑是皇帝的骑从,常侍是皇帝的侍从;给事中在内廷行走,可以备皇帝顾问应对。 优选 *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这样的“貌”、“之貌”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优选 * (四)犹 用“犹”这个术语时,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等于说”。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意义上相近。 优选 * (五)之言、之为言 用这两个术语时,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例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