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影响初探.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初探 马广海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曾受到社会心理学的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最基础的学科 知识,而且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贯彻到了传播学的许多具体研究之 中。就两学科的关系而言,社会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学科,而传播学则是以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具体科学。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许多相 关学科的影响。在众多的相关学科中,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最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心理学的基本 理论和观点还贯彻到了传播学的许多具体研究之中。本文拟就社会心理学在传 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然而,对于人类最基 本的传播行为的研究,却首先是在社会心理学中进行的。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社 会互动、社会交往等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活动的研究,揭示了传播行为的一般本 质,从而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这是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最基 本也是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的传播行为是丰富的、复杂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四类: 一、内向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组织或群体传播;四,大众传播。作为以 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为内容的传播学,应该包括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然而, 纵观传播学的历史,我们发现整个传播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大众传播问题进 行的, “近一百年来……打出 ‘传播研究’旗帜的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大众传 播方面” 〔1〕。对于其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传播活动的研究,则是由社会心 理学完成的。这一方面表现了传播研究中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看出了社会心 理学对传播学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关于人类大量的传 播活动还是知识的空白。 首先,让我们看内向传播,即个人内部的信息传递问题。在传播学中,除 了认定内向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的一种之外,并没有对它做更多的事情,几乎 所有的内向传播问题都是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 理论就曾集中地分析过内向传播问题。可以说,符号互动论中有关 “自我”的 研究,所描绘的就是一幅生动的内向传播图景。威廉 ·詹姆士早就指出,自我 “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 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 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客体。正如 人们可以向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发出信号、可以对这些客体有感觉和反应一样, 他们也可对自己做出反应。〔2〕G·米德更进一步将 “自我”区分为 “主我” (Ⅰ)和“客我” (me) “主我”是指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而 “客我”则 是一个人根据别人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要求,而调整塑造出的 “我”。当一个 人作为客我时,他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客体,他将按照他人对他所采取的态度 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做出反应。〔3〕我们说,内向传播实际上就是个体将 自我置于客体的位置上而进行的一种自我交流,所以,关于内向传播的基本机 制,已在符号互动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释。 那么,对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与群体传播的研究情况又怎么样呢?同样,我 们也完全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找到有关这些方面的全部内容。可以说,社会心 理学有关人际交往、人际互动及群体心理的研究,包括了所有的人际传播以及 组织与群体传播问题。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从来就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有关这些 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心理学中的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常常被看作是对人际传播行为的典型形式的分析。这种 理论认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三种 “自我状态”,即(1) “父 母”自我状态;(2)成年自我状态;(3) “儿童”自我状态。在交往中, 交往的双方处于不同的自我状态时,就形成不同的沟通类型。再如,社会心理 学互动研究中揭示的 “相倚”现象,也十分透彻地分析了人际传播的各种表现 形式。〔4〕另外,互动研究中的 “日常生活方法论”,则强调了人际间的沟 通必须以某些共同的、不言自明的规则为前提,如果撇开了日常互动中的基本 规则,人际间的沟通就没法进行下去。〔5〕所有这些关于人际互动的

文档评论(0)

152****77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