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钓台的春昼读书笔记
【篇一:《钓台的春昼》教案二】
《钓台的春昼》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及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
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目标重点】
体会作者对钓台的春昼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
音。
【目标难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 郁达夫( 1896 —1945 ),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
说家、散文家, 1913 年 9 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 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 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
忱。1921 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
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
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 年
9 月 17 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文
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
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
的自叙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
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
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苦
闷心意,展现出同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
面。
这篇文章是作者 1932 年 8 月在上海作的。 1930 年 3 月国民党下令
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因
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
和愤懑。
2.电视短片。
二.篇结构分析
1.全文以游踪为线索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1):访严子陵钓台的理由(记叙)
第二部分( 2—15):游览经过及感受(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 1 节):叙述了访严子陵钓台的缘由,为下文张本。
第二部分( 2—15 节):详细地记叙了游览桐君山和严子陵的经过
及感受。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
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又分为两大层:
第一层( 2——8)写了静夜登览桐君山的经过。
[品味]
1、文章第六节的写作用意是什么?
析:作者有意避开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选择了在黑黝黝的
夜色中登览桐君山。此段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即 “山下——半山 ——
山顶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夜色下的山景。给人的感觉不仅是
“静 ”了,更显得凄清,肃杀。这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因为作者
当时的心情使然。
2、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这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
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
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
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
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
景?
析: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
赏对岸明灭的灯。这是一种凄清之美,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
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3、 “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
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
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
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呢?
析:道观外的傍晚,虽然给人 “清静 ”的感觉,却是作者所喜欢的,
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心灵的写照。这些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
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
[体会]
由于作者有着不幸的个人遭遇的背景,笼罩着本文的始终是一种悲
愤而又无奈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在触及有关景物时就会自然地流
露出来。在这部分中作者在叙述桐君山上桐君观前的秀美风景时,
作者不禁感慨道: “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能在
这样的地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
的浮名虚誉里? ”其实,这时的郁达夫才 36 岁,正是所谓风华正茂
的壮年,竟然发出了 “结屋读书,以养天年 ”的感叹,可见其胸中的
郁闷是何等的深沉了。
第二层( 9——16):详写钓台的景色以及游览的感受。
[品味]
1、 “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
洲,洲上的桃花菜花,还有许多不晓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闹
着春暮,吸引着蜂蝶。 ”试体会文句的语言美。
析:把秀丽、隽永的情景画面展现给读者,着实令人陶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