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doc

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 内容提要:《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使我们对唐田令有了完整的认识,也使许多长期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得以解决。如确认有唐一代《田令》未做实质性修改;唐律令承认私田合法存在;《唐令·田令》既包括基本原则,也包括十分细致的实施细则。《田令》对民户各种应受田对象、应受田额等的规定,都很明确具体,无需《户部式》补充,更不容《户部式》进行什么变通。《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给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后要研究的不是均田制是否实行,而是均田制如何实行,主要按《田令》哪些条款施行。为此,就要研究各地原先的土地占有情况,政府是否有田可授。在介绍《田令》第2条、第27条时,不应有所遗漏,这样就可以避免读者对《田令》与均田制产生误解。 关键词:唐田令的复原 均田制如何实施 《式》不违《令》 一、《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使我们对唐田令有了完整的认识 唐代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重要的一环。此前,国家政权对土地制度或有立法,或极力加以干预;此后,基本上是“田制不立”。要了解唐代的土地制度,就要研究唐代均田制的实施状况。要了解唐代均田制的实施状况,首先要了解唐田令是怎么规定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探究它是否按唐田令实施。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唐六典》、《通典》等史籍都记载了唐田令的一些条文,但它们都不是原原本本地照录唐田令的令文,而是根据作者自已的理解撮田令大意,择要介绍,因而多有错漏。《资治通鉴》卷190武德七年四月条记唐田令最为简略,仅31字:“丁中之民,给田一顷,笃疾减什之六,寡妻妾减七,皆以什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所记仅限于《唐田令》第2条的前几句,丢了《唐田令》第2条有关民户原有土地处理办法的至关重要的一句——“先有永业者通充口分之数”。至于“初授田”之后如何运作,更是只字未提。《旧唐书》卷48《食货志》记“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所记虽较《资治通鉴》详细,但同样漏了“先有永业者通充口分之数”一句。《旧唐书》卷48《食货志》虽然谈到“初授田”之后的土地还授,但未交代田土不足时,如何进行土地还授。《通典》卷2《田制》记唐开元二十五年田令最详,其中有关均田制部分多达1600多字,但许多关键问题仍被遗漏了。唐开元二十五年,均田制已近尾声,加之以唐开元二十五年田令是否基本上只是武德七年田令的重申,中外学者仍多有分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通典》所记田令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日本学者中田薰、仁井田陞、铃本俊、菊池英夫与中国学者王永兴、宋家钰等都曾利用中国传世文献并参考日本《养老令》或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力图复原唐田令,虽然成绩裴然,但终究未能复原唐田令原貌。1999年,戴建国先生首先发现天一阁明钞本宋《天圣令·田令》随附有唐田令49条,再参考《唐律疏议》、《宋刑统》、《通典》、《唐六典》等书相关条款复原唐田令剩下的另7条,终于使《唐令·田令》原貌得以完整复原①。 新见的《唐令·田令》令文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了解唐代均田令极有帮助。复原后的《唐令·田令》共56条,其中44条,即第1~44条,与官民授田以及职田、公廨田等有关,今人习称之为均田令;另外12条,亦即第45~56条,今人习称之为屯田令。前已谈到,《通典》卷2《田制》记唐田令最详,其中有关均田制部分多达1600多字,但复原后的《唐令·田令》均 ①参见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田令部分与之相比,多了16条(第14条、第17条、第25条~第36条、第43条、第44条,占均田令总条数的36.4%。此外还有2条(第6条、第37条,《通典》记载不全①。由此亦可见《通典》记均田令缺漏之多。至于《唐六典》等书,缺漏就更多了。而其所缺漏者,往往事关均田制实施时的具体做法。 如均田制下官、民初授田问题,除《通典》、《白氏六帖事类集》记载官、民“先有永业者”可以“通充口分之数”外,其他各书都无此条记载。新复原的《唐令·田令》不仅明确了官、民“先有永业者”可以“通充口分之数”②,而且明确了官吏“任于宽乡隔越射无主荒地”时的程序,即先在原籍陈牒,经原籍当局“检籍知欠”,然后录牒管地州勘给,而后再“具录顷亩四至”报本贯上籍③。这使我们对均田制的“授田”办法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 再如均田制下的土地还授问题。《旧唐书·食货志》与《唐会要·租税上》都谈到口分田要还授④,但都没说如何进行土地还授,特别是没说受田不足情况下如何进行土地还授。因而有学者认为,在受田严重不足情况下,各地就按各自另行规定的低于田令规定标准的受田基准额进

文档评论(0)

35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