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 * 为政以德 ..... *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与历代农民起义“均贫富”的口号含义是否相同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均无贫” 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主张上下各得其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是为了调合阶级矛盾。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 * (五) 2011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 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 * (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生,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 *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 *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有道/为政以德 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 “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 * 克己复礼 ..... * (一)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1、这段文字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 “本”“道”分别指的是什么?2、实行“仁”为何要以孝悌为根本?淡谈你的认识。 本:根本,指孝。道:仁道。 ..... *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行为规范。孔子 强调一个人优良的“品行”要靠自身努力实践(为仁由己), 人要不断地约束自己(克己)去回归礼(复礼)。 依据上述话语,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看待 “仁”和“礼”的关系?请简要评价。 ..... *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f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