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案.pdfVIP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回延安》教案 教学设想 1.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 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 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2.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加介绍,让学生 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3.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 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 用比兴的修辞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初读课文,校正字音。 第二课时通过朗读的方式分析诗歌内容。 第三课时结合诗歌分析“信天游”的特点,并进行拓展练习——贺敬之的《桂林山水 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 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 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 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 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 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 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 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 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 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 “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 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 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 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 “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 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 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 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 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 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屏幕展示):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 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伟人在延安”,与此同时,我们的领导也不忘对下一代的培养。 2.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农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 校。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 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1946年,贺敬之 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这首诗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 延安的巨

文档评论(0)

liuyanhua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