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教师资料汇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节专题 2013-2019 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教师 2019 张玉滚 : 担起乡村未来的 80 后教师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 30 元钱补 助、年底再分 100 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 17 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 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 5 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 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 年操劳,“ 80 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颁奖辞 :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 ; 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 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 轻的心。 2018卢永根: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人物事迹 : 卢永根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 8809446 元,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 师。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 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 钱。” 颁奖辞: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 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 扎根在人们心里。 2017 【支月英 扎根乡村 36 年的最美教师】 1980 年江西奉新县边远山村 教师奇缺, 19 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 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一名深山女教师。 36 年,她从“支姐姐”到 “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颁奖词【支月英 : 芳兰振蕙叶】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 ; 吃了很多苦,但 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 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2016【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 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 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 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 300 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 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 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 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 3000多万元 善款,让 1.8 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 2015 年 3 月9 日突发心脏病去 1 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 泉之下也可含笑。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 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 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2015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 爱· 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 : 朱敏才 孙丽娜 10 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 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 --1965 年从贵州大学 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 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 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 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 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 背上简单的行囊, 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 200 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 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 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 0.03 。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 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 敏才干脆硬扛着。 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 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 5 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 音乐、 体育、 美术等课程, 还募集善款 350 多万元, 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 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 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

文档评论(0)

152****9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