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缘起和演变.doc免费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联的缘起和演变 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对联亦不例外。 可以比较明确他说,对联滥觞于先秦时即已较多出现于诗文中的 对偶句,但直到魂晋以后才成长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 我们知道,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近似、字数相等、语气和内容相 一致或相关联的两组句子或词组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形成一种整齐 对称、和谐美观的语言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用对偶法联缀而成的句 子就叫对偶句。 对偶句在上古典籍中即已出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数量 不断增多,美感特征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 以下例句均撷自先秦、秦汉诗文之中: ①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 其室,不见其妻。 (《易经》) ②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 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④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⑥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楚辞? 离骚》) 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 ⑧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 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 ⑨ 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 (《七发》) ⑩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 行行重行行》)这些对偶句具有率然对尔(刘 勰语)的特点。 它们大体上都具备整齐美观、节奏分明的特点,但结构上可以少 有错综,字数可以不完全对等,对应字的词性可以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四声规律还未被发现,当然也就淡不上在对偶句中讲求平仄 相反的音律效果了。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秦汉时朗的诗文不仅越来越多地使用对偶修 辞手法,而且越来越注重把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饰、摹 状、重叠、对比、顶针等与对偶有机结合使用,从而使对偶句的类型 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也更富有艺术魅力。 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人们还缺乏充分发掘对偶句艺术潜力的 意识,正如刘勰所云,即使诗人偶章,大夫联辞,也都是奇遇适变, 不劳轻营之作,因而对偶句的独立为时尚早。 魏晋以降,文坛上大兴骈偶之风 ——即追求行文的通篇对仗。 骈谓两马并驾,偶指二人并立,骈偶就是两两相对。 两晋作家的多数散文都是用骈偶句式联缀而成的,试举陆机《文 赋》中的一段: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帐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骈偶句的使用密度如此之多, 这在以前的散文中是不多见的。 诗歌句式的对偶化程度在魏晋时期也空前地提高了。 像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就全由对偶句组成。 骈偶文风的日炽直接导致了一种新兴文体 — —骈文的诞生。 骈文又称四六文,其句子的绝大多数均为四言和六言(字)。 与先秦、秦汉时期的散文相比,骈文对对偶的讲求已经到了很苛 刻的地步:不仅要求对偶句的字数完全相等,而且要求它们实现词 性、句法结构上的完全一致,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词组对词 组,单句对单句,复句对复句,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 宾结构 ? ?这已经与我们今天所遵守的对联写作要求十分接近了。 到了唐代,这种苛刻性又近一层:不仅要求词性、句法结构上相 互对仗,还要求对应位置上的字在音调上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骈文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对代,被视为文章的正宗。 骈文除了追求对偶之外,还注重用典和藻饰,因而显得格调典 雅,文辞富美,使人读来有阅目赏心之感。 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大多曾在骈文创作上下过功夫,留下了不 少脸炙人口的佳篇。

文档评论(0)

183****29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