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docVIP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PAGE 6页 共 NUMPAGES 7页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籼稻( ) 淤泥( ) 茎秆( ) 稻菽( ) 熙熙攘攘( )( ) 和蔼可亲( ) 阜新( ) 屋脊( ) 悲怆( ) 戛然而止( ) 跌宕起伏(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_______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細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_______,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_______,但他并来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_______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啻 试验 纷至沓来 一如既往 B.不啻 实验 ?络绎不绝 一如既往 C.不免 实验 络绎不绝 日复一日 D.不免 试验 纷至沓来 日复一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亲自播种、浇水、施肥,细心地繁殖栽培,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B.细心地栽培繁殖,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 C.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D.细心地栽培繁殖,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对象,再写一组句子。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串串。 (5)袁隆平曾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以组委会的名义,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生动,至少使用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3.下面是某校邀请校友来校参加100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12月28日,母校将迎来100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三千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温您们意气风发的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我们相信,母校100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③____ (诗句) ”的奇效。 5.下图是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桑蚕立体养殖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6.实用类文本阅读。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