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的故事:突然想起老家的包子.docxVIP

关于回忆的故事:突然想起老家的包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 页码页码页 / 共NUMPAGES 总页数总页数页 关于回忆的故事:突然想起老家的包子 【--推荐】   凌晨早早醒来就睡不着了,只能任思绪胡乱飘飞,随着肚子叽里咕噜的叫唤,于是突然想到了老家常吃的早点——包子。   古人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人们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形成的生活习性也就各异,这里面就包含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我现在生活的小镇,它尽管和老家同属北方,距离也就几百里之遥,可人们在生活习性上已经有了许多的不同。就比如人们每天必吃的早点,这里人们普遍喜欢喝拉面,且还是本土化了的拉面,面粗,汤褐,必放本地辣椒,正宗的兰州拉面这里是没有市场的。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一件事情,一本地农村女人进一外地人开的兰州拉面馆吃面,当老板把面端上来的时候,她显得非常愤怒,狠狠地责问:为什么拉面是这个样子?汤也是清的,面也是细的,居然没有本地辣椒?然后气狠狠地把钱付了,吃也没吃就夺门而去。这大概就是当地人的一种习俗,认为一切只有本地的才最好,对外来的不管好赖尝试也不去尝试,为此,街上不管卖什么货的,一开口打的都是本地的幌子。   我的老家尽管名字叫得蒙味十足,从地理上也属于蒙汉民族杂居之地,但真正的蒙古民族人口比例却不是很大,可毕竟蒙汉民族在一块呆了好几百年,所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你只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着,这从人们每天所吃的早点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街上各色早店铺林立,既有蒙古族风情的,也有汉族味道的,当然最多的是包子铺,因为包子价格适中,味道又鲜美,所以最受普通百姓青睐。   现在每天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无论街上的那个包子馆几乎都食客盈门。熟识的人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结伴而来,一进包子铺子的门,总会有人自告奋勇一马当先赶到吧台前,然后回过头来以命令的口气让其他人找一桌子围坐下来,并大体询问同伴们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包子,众人大多会说随意,于是他就会根据人数把各种馅料的各点上几个,然后一付钱,再端上一碟芥菜丝丝拌成的咸菜,要上一壶奶茶,也走回桌旁坐下,三五分钟过后,一大盘热腾腾胖乎乎的大白包子就被端上了桌,馅料不同的包子都在捏口处有不同的标记,常吃包子的当地朋友会告诉你,这是混馅的,这是羊肉的,这是猪肉的,这是素馅的等,众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馅料,就着咸菜,喝着奶茶吃了起来,吃完之后再点上一支香烟,悠哉悠哉地把碗里的最后一口蒙古奶茶一饮而尽,一天的早点就结束了。一出包子馆的门,有去上班的,有要出门的,有要回家的,相互摆手道别,各奔东西。   现在社会一切都是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包子似乎也是与时俱进,不甘落后。由于我一回老家早点必吃包子,所以对老家的包子还是比较熟悉。在我的印象中,现在老家的包子尽管种类繁盛早不似过去那样单一,但味道却不似当年那样的鲜美了。   包子质量之好坏主要取决于馅料,过去老家的包子主要是三种馅,猪肉、羊肉和素馅,而现在细化得简直有点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猪羊肉馅外,什么牛肉的、韭菜的、蘑菇的、鸡蛋的、茴香的、土豆的、木耳的、混馅的等好多类,同时个头也越来越大,价钱也越来越高,一个包子动辄三四元那是很正常的价格,男人拳头大的蒙古包子也比比皆是,饭量小的人一个就足够了。但不管那种包子给我的感觉是表面上都升级了,它最本质的味道却没有太大的提升,由于开饭馆的鱼龙混杂,有时在味道上似乎给人降格的感觉,远不如二十年前我在老家吃过的包子。   那时老家的包子铺远远不像现在遍地开花,当然原因是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还不富裕,大多数人由于囊中羞涩还没有到饭馆吃早点的习惯,上班的时候能从家里拿一个馒头或买个方便面来充饥就不错了。能到街上的饭馆里郑重其事地坐下来吃一顿早点,那都是偶尔为之的事情。   记得那时在老家白镇最南端那条东西贯通的街上,路的南侧曾经盖了许多临时的店铺。岳母曾经在那里批过一块地方,盖了一个临时的小房子,烙焙子出售,东隔壁是个摩托修理铺,老板姓仝,不是本地人,人们都称其为仝侉子。西隔壁是个包子馆,包子馆的男主人叫郭进财,在看守所工作,女主人曾经是我们邻村的女子,没有工作,基本是个家庭妇女,夫妻二人育有一双儿女。   在我的记忆里他们家做的小笼包子特别好吃有味。他们家的包子说是小笼包子却比似拇指头般大小的杭州小笼包子大很多,但又比家常一般吃的包子小不少,大概这也属于入乡随俗了的本土化了的小笼包子吧。每个五角钱,馅料就一种,那就是猪肉大葱馅。记得每到夏天的早晨,他们夫妻两个就早早起来,一个负责醒面、揉面、撅剂、擀皮,一个负责包、蒸以及给顾客传递,动作麻利娴熟,一气呵成。那时,他家蒸包子的炉火就搭在马路旁,每小笼里放八九十来个包子,每蒸一次就摞好几层笼,高高的。铺子门前摆

文档评论(0)

2837587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