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万古凡马空——从《水调歌头》看苏轼的词.docxVIP

一洗万古凡马空——从《水调歌头》看苏轼的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 页码页码页 / 共NUMPAGES 总页数总页数页 一洗万古凡马空——从《水调歌头》看苏轼的词 【--中秋节祝福语】   引导语:大家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读懂了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首词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谈到宋词,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苏轼。苏轼,这个北宋词坛上的泰斗,以其超然不群的天才,用词这种形式,抒写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欢乐与忧伤,顺利与磨难,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现实对人生的态度,从而成为有宋一代词坛上的领军人物,其许多佳作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彪炳千古,万代留传。本文想通过其作品《水调歌头bull;中秋》的剖析,来进一步解读他的词。   先谈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上阕是欢饮,通过描写自己在这良宵佳节里所想所感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词前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煦宁九年,即1076年,作者此时在密州任上。政治上虽然还没有遭受到重大打击,但在此以前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而于煦宁四年主动请调离京外任,从此政治上载浮载沉,飘泊不定。先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度过了三年,这段时间,他的心情是不错的,作品大多是描写杭州美丽的山水风光及游玩赏乐之作。但离杭州去密州,不是自己所愿。因为密州非常贫穷,与杭州相比不啻霄壤,官员的待遇又低,心境便大为不同。沮丧、悲哀、恐惧、不安等各种心情隐藏在他那豪放、旷达的外表下面。赴任密州途中,作者曾写了一首《沁园春bull;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这个时期的心情: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作者在在煦宁七年(1774)冬天任密州知州,到丙辰这一年,他和苦乐相依,手足情深的弟弟匆匆一别已是七年,时过境迁,思念弥深。山水遥隔,会面无由,前途茫茫,更加深了他对现实和人生的迷惘和多重感情的郁结。这样,欢度佳节时对酒当歌的愉快、人生道路崎岖的感慨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交织这一起,构成了这首词的基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完全是从李白的诗《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来,豪气不减李白,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使诗人难得有如此的豪气,作浪漫的遐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举杯开怀痛饮,心里未免充满了欢乐,高兴极了,便把酒问月几时有,月几时有既然不能知道,那天上是何年就更加不知道了,诗人作醉语,作孩童语,一派天真。今夕是何年出自《诗经bull;唐风bull;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写新婚的欣喜;唐托名牛僧孺的传奇《周秦纪行》载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感情和上面所引的是一样的,都表达喜悦之情。今夕是何年即从中变化而来,写佳节欢饮。我欲乘风归去,诗人醉态可掬,想入非非,现实的人生不是自己理想的世界,有着那么多的不如意,宦海险恶,尔虞我诈,飘然归去多好,这是一颗自由的心灵在理想的天国里翱翔所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苏轼与弟弟在宋仁宗嘉佑元年抱着治国安邦之愿赴京应试,即上词里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之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兄弟俩是豪情万长,以为前途似锦,青紫可拾。第二年春同时中举,欧阳修尤其激赏其文。后来他不赞成王安石实行变法,,遂有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的感叹。乘风归去之想是基于对现实的深深失望。但是天上一定好吗?诗人又产生了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多么矛盾的心情啊!在这里,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纠杂在一起,一颗溢满人间真情挚爱的心灵在苦苦挣扎。在封建社会里,那些想建功立业显身扬名的知识分子在进取的道路上,一开始都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立言立功立德的入世精神来慰勉自己的,一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遇到挫折遭到失败后,才想到孔子还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不行,我将乘桴浮于海那些话;才感到庄子的那种反束缚,超功利的人生态度是那么的实用。苏轼这里所表达的更是人生的一种空漠之感,名义上是写上天还是下地的思想斗争,实践上是写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假使如有些评论家所言的,那个琼楼玉宇是指朝廷的话,那么,这里表达的正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而希望退隐的心情。这在《赤壁赋》里也有所反映。   

文档评论(0)

2837587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