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活动也是许多植物和动物病害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二、内在机制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大灭绝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次生物类群的强烈分化和增殖,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随之出现,即生物类群巨大的分化波。 1 、灭绝和进化创新 灭绝在进化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消灭物种和减少生物多样性来为进化创新提供生态和地理空间。 2 、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 新生类群的幼期阶段是它们系统发育中的瓶颈阶段。 3 、形态、性状单一的类群容易灭绝 4 、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容易灭绝 5 、热带分布类群容易灭绝 三、阿利效应与外来种入侵 阿利效应:个体适合度的任何一个成分和它们同种的数量或密度的正相关关系。 外来种入侵成功与否及其扩散的速率阿利效应的作用密切相关。 3、阿利效应的来源及其对保护生物学的意义 四、物种濒危的原因 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导致了物种的濒危和灭绝。人类活动对物种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过度利用、外来种引入和疾病流行。 1、栖息地破坏 栖息地破坏包括两个方面:栖息地丧失和栖息地破碎化。 在亚洲,2/3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已经丧失,破坏最为严重的是印度次大陆、中国、越南、泰国。 2、过度利用 野生动物利用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产业和经济来源。 3、外来种入侵 外来种入侵不但造成严重的经济危害,而且常常造成生态灾难,促成土著种种群濒危甚至灭绝。 4、环境污染 栖息地退化主要是由环境污染引起。 五、物种濒危原因的时空变异及物种的易灭绝特征 物种的濒危原因存在广泛的时空变异,不同致危因素对不同类群的影响是不同的。 大量研究说明:物种的濒危和灭绝不是随机的,而是与类群及其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六、物种灭绝的生态学机制与种群生存力分析 * * * 物保护是科学,并非宗教,尽管有人提出极端的保护主义主张,如不杀生, 在吃任何动物源食品,但这并不代表动物保护的主流和真正含义。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 多样性指数(Index of diversity):最先由Williams在研究昆虫物种多样性提出; Simpson1949年提出了集中性的概率度量方法; Margalef:Shannon和Wiener的信息测度; McIn-tosh 应用多维空间中的欧氏距离来测度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检测 α多样性指数: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 β多样性指数: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环境梯度变化的替代速率; λ多样性指数:是一定区域内总的物种多样性的度量。 α多样性 Species Richness Index又称为优势度指数,是对多样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 优点:简单易行; 不足:不能全面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水平; 影响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因素: 历史因素、潜在定居者的、距离定居者来源地的远近、群落面积的大小和群落内种间的相互作用等。 β多样性 Conception: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Whittaker,1972)。即不同群落或栽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 β多样性水平越高。 Application: 指示生境被物种分隔的程度; 有利于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 β多样性 Whittaker Index (βw) Cody Index (βc) Routledge Index (βR、βI 、βE) Wilson Shmida Index (βT) 这6个指数是目前用于测度β多样性的常见指数,它们的具体应用为选修内容。 (4)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监测 内容及方法: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主要生态过程等通过样地法进行监测;利用GIS与遥感手段等技术对一定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及其分布格局进行监测。 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片段生境的能量平衡明显不同于全部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的景观; 景观破碎的另一个明显作用是片段生境受风的影响加大; 景观破碎影响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 影响物种种迁入率与灭绝率。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关于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 冗余种假说(Redundancy species hypothesis); 铆钉假说(Rivet hypothesis); 特异反应假说(Idiosyncratic response hypothesis); 零假说(Null hypothesis) 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Critical area) 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关键地区的特点: 具有世界意义的物种丰富; 特有物种多; 遗传资源丰富或者濒危物种较多; 关键地区确定原则 丰富性:生物多样性丰富; 特殊性:包括有多种特有物种的生态系统比由众多广布种组成的生态系统更为重要; 受威胁的程度:受威胁严重的地区应具有较高优先度; 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