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两交融.doc免费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寒食清明两交融,祭祀踏青总相宜 文/延彬 (一)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的前一、二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介休绵山。文公为了报恩,焚山以逼介之推现身,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被山火烧死。文公感其恩,厚葬其尸于介休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渐渐形为民间的“寒食节”,在隋唐时期,寒食节曾被发展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唐代的诗人韩翃的一首脍炙人口【寒食】诗对这个时期的节日盛况有所描述,此诗写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前两句正是流传至今的描写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由于寒食节时值暮春,景物宜人,所以在唐宋时期,寒食便渐渐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日子。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写道:在寒食节那天,诗人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流连忘返直到暮色降临。在中国唐代的这一天,还是遵照古俗,禁烟火,只吃冷食。然而,奢华的帝宫里却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面对此情此景,感慨万分,联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不禁接着提笔写下了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既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又含蓄地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落笔自然,富有情韵。笔者试把这首古诗意译如下: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杨花, 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枝。 黄昏时刻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新封的五位王侯之家。 时至今日,寒食节已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并在后世由单纯纪念介子推的祭祀活动逐渐融入清明节,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二)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最开始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大概到了隋代,清明节才逐渐成了中国古代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郊外,将食物供在亲人的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再郊游一番回家。 因为每年的阳历4月4号到6号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清明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在清明祭祀活动的同时还有清明踏青以及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也因此,清明节还有“踏青节”的别称。这也就是说,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旧墓、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真的是一个奇特的节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就写出了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诗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看,细微的春雨淅沥而下,诗人在清明节那天,因为孤身在外无法为先祖扫墓而在郊游踏青,看到许多因思念亲人而悲痛得“欲断魂”路人,就很想借酒浇愁,于是到处问人寻找酒家,雨中牧童的遥遥一指,便让“杏花村”从此名满天下。此诗留给我们的意境让人久久回味,让人们能够想见杏花掩映下的酒庄,在朦朦细雨下,若隐若现。 (三)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寒食跟清明的日子太接近,中华民族的悠悠发展历史就渐渐的把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了;其后,“寒食”竟也慢慢的演变成了“清明”的一个代名词。要特别一提的是,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代皇帝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寒食已渐“合二为一”的扫墓、踏青等民俗活动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宋·李之彦《东谷所见》会记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也描绘的京效踏青情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也因此,在与清明、寒食相关的诗文中,扫墓、沽酒、踏青、玩耍等民间习俗,都在唐宋文人的生花妙笔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现。唐建中二年(781年),出任滁州刺史的诗人韦应物,途经金陵拜访朋友时,正值清明节,看到大地葱绿、春色满园,诗人不禁感叹地写下一首题为【寒食】的诗: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诗人在诗的前阙真情的写道,清明寒食真是“好”啊!正当诗人沉醉其中之时,一片欢声笑语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姑娘们在百花盛开的园内荡秋千,彩绳拂落了花朵;小伙子以踢球为戏,轻盈的球越过了阁顶而来;诗的后阙接着写道,在朋友宴请中,缓慢的乐曲伴着喝酒的朋友,在禁火无烛的情景中,诗人不禁为思念故乡而长

文档评论(0)

177****08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