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天都在学习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善.pdf

为什么每天都在学习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善.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参加吴晓波读书会, 明天也许在看罗辑思维的演讲; 今天研究互联网风 口转向了何方, 明天又对网红时代的来临言之凿凿; 今天听说新媒体火了, 明天就开始问别 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吗?” ;今天向往着诗和远方,明天又在李银河阿姨爱与性的教导中思 考人生的乐园。 奥斯卡来了,他为小李子感天动地; 诺贝尔来了,他为村上春树捶胸顿足;木心的生日 到了,他也要跟着从前慢;陈忠实去了,他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实拥趸。 是他, 每天早上精神饱满地一边和群友打招呼一边上班; 是他, 每个周末还在公司挑灯 夜战;是他,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线下聚会现场;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说晚安。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 我们都还没毕业, 还没有微信和朋友圈, 不过那时候他在社交网络 上的表现和现在比起来并没有太大区别。 那时候我以为他爱好众多, 涉猎广泛,对多个领域都有研究。 但几年后我发现,他依然 是这个状态,却没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手的属于自己的观点。 几年下来, 他换了几份工作, 涉及了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内容, 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属于 自己的专业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 以前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 T 恤,上 3W 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 果壳关注无数, 36 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 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 Kindle 胜过 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 GTD 的 APP 。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这个段子准确地用一个黑色幽默, 嘲讽了这个时代如我那校友一样浮躁的人们。 但往深 层去想, 似乎又不仅仅只是浮躁这么简单。 为什么他像新媒体编辑一样不停追热点?为什么 他频繁地分享所谓的 “深度好文” ?为什么他花费大量时间积极地参加各种意义不大的线下 分享会?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沉浸在了“我在学习的幻象”以及“渴望别人 认同的虚荣”中无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 ,到处参加活动,对每一个热点留下一段点评,让他产生一种“我在 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 的错觉。 实际上这些事对于提高自身的能力, 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并无太大的意义。 一来, 它们都是碎片化的, 不系统的。每次的接触顶多算是管中窥豹, 根本无法探究到 其中的内核。如果真想进行深入了解,还不如看一本相关行业的书更高效。 二来,将自己的精力过多地分散到这些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事情上, 却对每一件事都了 解得不透彻,也就无法发现这些事物内在的普遍规律,吸收并为己所用。 在没有专注点的前提下,将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学习中,其实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浪费。 更可怕的是,你并不觉得自己虚度了时光,反而为自己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而沾沾 自喜。 这道理看起来像一层窗户纸, 一点即破, 他内心深处未必没有意识到。 然而他还是乐此 不疲地投身于此,因为他已经被另一件事——“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绊住了脚步。 这不难理解。 微博上,影单书单的转发量一直很高;朋友圈里,晒书的人也为数不少;知乎上,更是 有很多人明明对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却强行作答(甚至这种现象也被知乎讨论过) 。 似乎是因为这样的动作, 可以证明自己是个积极上进爱学习的人, 证明自己是一个博学 多才有文化的人。似乎这样的动作,可以迎来别人的歆羡和赞美。然而这一切都是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uquan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