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二十四) (含答案与解析).docxVIP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二十四) (含答案与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二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 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 )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 “ 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 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3.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 “ 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主要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 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5.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 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1?-?/?16 6.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 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 宿一律删除。上述变化表明( ) 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 7.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 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 8.“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 ‘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 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10.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 “ 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 -?2?-?/?16 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 ”11.“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 ” 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12.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 技术门类 铁路 电报 电话 电灯 西方发明 1825?年 1835?年 1876?年 1881?年 上海 1876?年 1871?年 1882?年 1882?年 重庆 1934?年 1886?年 1912?年 1906?年 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luping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