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品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 2012 年 9 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 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 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 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 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 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 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 不再是象牙塔, 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 ”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 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 在承载现代科学文 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 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 21 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 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 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 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 是跻身于 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 1917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 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 狮子林渡过。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 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 70 余项,获各 类奖项 50 余次, 1983 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 他在美国 设计许多博物馆、 学院、 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 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 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 85 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 3.39 亿元人民币, 于二 00 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 2006 年 10 月 6 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 后 ,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 “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 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 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 又与 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 文化底蕴 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 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 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 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 向未来的一座桥梁, 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 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 107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9000 余平方米, 2006 年 10 月竣工开馆。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 26500 平方米,和毗 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根据苏州博物馆的指引与导赏:

文档评论(0)

wyl1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