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饥饿培养(无N)MM(基本培养基) 6~12h 2N培养(2N)MM 1~2h 加抗生素(或菌丝过滤),培养过夜 步骤: ③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方法 逐个检出法 夹层培养法 限量补充培养法 影印平板法 夹层培养法 影印平板法 ④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生长谱法: 快速,直观 分两步: a.三大类营养要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的鉴定 b.具体到某一种营养要求的鉴定(哪一种氨基酸,哪一种 维生素,或哪一种碱基) 具体操作:一般采用“滤纸片法” a. 不含维生素的酪素水解液或氨基酸混合液 b. 维生素混合液 c. 0.1%碱水解酵母核酸液 a b c 三大类营养要求的鉴定: 三缺陷型 双缺陷型 单缺陷型 以氨基酸缺陷为例进行说明 将18种氨基酸按右表分为6组 特点:每2组只有一种共同物质 单一营养物质要求的鉴定: 组别 化合物代号 1 1 7 8 9 10 11 2 2 7 12 13 14 15 3 3 8 12 16 17 18 4 4 9 13 16 19 20 5 5 10 14 17 19 21 6 6 11 15 18 20 21 1 3 5 2 4 6 营养因子分组编排时注意; 1)每组内无重复的营养因子 2)每组中应包含只出现一次的因子 3)每组中其他因子应 分别出现二次 (3)营养缺陷型的用途 生产菌 (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等高产菌需求); 研究代谢途径和杂交、转化等遗传规律的遗传标记。 三、微生物的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又称基因重组。 (一)杂交育种的一般步骤1.亲本菌株的选择①野生型菌株②通过生产选育③已经诱变过的菌株为了提高重组体筛选效率2.杂交的形式3.单倍体化与分离子 选择原始亲本 ↓ 诱变筛选直接亲本 ↓ 直接亲本之间亲和力鉴定 ↓ 杂交 ↓ 分离到基本培养基或选择性培 养基培养 ↓ 筛选重组体 ↓ 重组体分析鉴定 遗传标记:营养缺陷型或 抗药性突变型等 辅助标记:本身具有的某些 特殊的遗传性状 杂交形式: 原核微生物:接合、转化、转导 真核微生物:有性生殖、准性生殖 杂交过程:细胞接触→融合→ 异核体→杂合 二倍体→ 重组体 ⑴基本培养基或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分离子 End Thanks! *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认为应采用把筛选工程氛围初筛与复筛两个阶段的筛选方案为好。前者以量(选留菌株的数量)为主,后者以质(测定数据的精确度)为主。例如,在工作量限度为200只摇瓶的具体条件下,为了取得更大的工效,有人提出了以下的筛选方案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第二节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在微生物工业应用中,微生物菌种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①菌种的分离筛选:挑选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这是选种工作的任务。 ②菌种培育: 改良已有菌种的生产性能,使产品的质和量不断提高,或使它更适应于工艺的要求,这是育种工作的任务。 ③菌种的保藏: 一切生产菌种都要使它避免死亡和生产性能的下降,这是菌种保藏工作的任务。 ④退化菌种的复壮: 如果发现菌种的生产性能下降,就要设法使它恢复,这便是菌种复壮工作的任务。 一、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的方法步骤 采 样 增殖培养 纯种分离 初筛 生产性能测定 方法、地点、时间和周围环境记录 纯种分离的原则就是使培养物获得单个菌落: 1.稀释分离法 2.平板划线分离法 ⑴ 涂菌: ⑵ 划线分离:①分步划线法; ②一次划线法: 3.组织分离法 测定代谢产物或其它目的性状 复筛 平板划线法: 一、诱变育种 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然后设法从中选取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2个主要环节: 诱变(随机) 选用合适的诱变剂和诱变剂量处理大量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的突变频率大大提高。 筛选(定向) 设计有效的筛选方法,将少量正变株中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二、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二、诱变育种的程序 确定出发菌株 ↓ 菌种的纯化选优 ↓←出发菌株的性能鉴定 同步培养 ↓ 制备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活菌浓度测定 诱变剂的选择与确定诱变剂量的预试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