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大陆.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大陆 突然接到苏淑华会长来电,嘱我为贵刊写些东西,介绍 奥尔夫在大陆发展的情况。很高兴有此机会,互相沟通与交 流。从1988年开始大陆与台湾同行开始交流,在首任会长 陈慧玲和继任会长刘嘉淑二位老师支持下,两岸奥尔夫同仁 曾有过密切往来,这些交往给了我们启发与邦助。 同根同源, 相同的文化背景,对我们引进奥尔夫音乐教育,特别是如何 本土化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大陆同行更迫切希望亲临 宝岛,观摩和学习。 大陆奥尔夫的”第一传人” 1980年,改革开放大潮,把封闭了三十年的大门冲开了。 时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廖乃雄教授 (青主之子) 得到一个机会赴西德访问。作为当代最负盛名之一的德国作 曲家奥尔夫,当然是研究欧洲音乐的学者所希望拜会的。通 过多方打探,找到奥尔夫先生的电话。此时的奥尔夫先生已 深居浅出,极少会客。但听说有来自中国的学者求见,马上 盛情邀请。正如奥尔夫夫人说的:”我深知,卡尔 .奥尔夫 曾十分赞赏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为《奥尔夫在中国 -Orff 100》专刊题词),奥尔夫先生在长达六小时的会面 时,向廖教授介绍他的音乐教育理念,赠送全套 Shulwerk 教材与音响。并安排到奥尔夫学院参观。 希望他的Shulwerk 能在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满载而归的廖教授 1981年回国,就一头扎进奥尔夫音 乐教育的介绍之中,写文章、翻释资料、到各地讲座……。 这是大陆第一次知道奥尔夫, 1984年在上海首次举办奥尔 夫音乐教育讲习班,在此基础上培养了第一批搞奥尔夫教学 实验的教师。在上海、南京、开封等地开展的实验中涌现了 一些音乐教育改革的先进教师。廖乃雄教授还争取了中国学 子赴萨尔斯堡奥尔夫学院学习机会,作为中国 (大陆)奥尔 夫”第一传人”为在大陆传播奥尔夫,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由廖乃雄教授积极牵线、 组织,西柏林著名的奥 尔夫教师施奈德夫人在 广州、南京、上海相继办班讲学,历时三个月,令国人 大开眼界。1986年施奈德夫人又在北京、西安讲学。特别在 北京一个月,来自各地二十几省市,近九百人参加,盛况空 前,尤如一股强劲春风,摧化美育之花绽开。 至1988、1991年由奥尔夫基金会和奥尔夫学院资助,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两度与北京师范学院 (现首 都师大)联合主办大型师资培训活动 (400与600余人次)。特 邀著名奥尔夫教师沃尔夫冈.哈特曼先生、彼得.库巴斯先生 和曼努艾拉女士前来讲学。全国除青海省外各省市均派人参 加,特别是包括中央、中国音乐学院及高等师范院校的一批 研究生和青年教法教师的加入,使奥尔夫在大陆形成一个小 小热潮。88年美国奥尔夫协会会长玛瑞.莎洛克博士应中国 音协邀请到北京、西安讲学,受到热烈欢迎。这个时期奥尔 夫主要在师范系统和中小学发展。 中国音协借此机会促成奥尔夫学会 (即现设中国音协之 下的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借此热潮促进大陆的音 乐教育改革。 从八十年代初至此近十年的推动,在一定范围内对奥尔 夫有了一定了解。 反思这时期,对奥尔夫的认识,正如廖教授说的”…重 新看来也难免较浅显……”。其中一个偏差,如在强调节奏 的重要性时,提出的”节奏第一”,加上当时的条件和认识 水平,使一些教师误以为拍手跺脚就是”奥尔夫”。 一时间, 一些学校,间间教室、堂堂音乐课,均以此为改革标志,就 是打击乐的应用也 缺乏章法。结果,被一些老派讥讽为” 闹尔夫”,”拍拍打打、乱乱哄哄,什么也学不到。”…… 尤其是一些当时的”权威专家”一发话,一瓢冷水泼下来,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这就是奥尔夫在中国大陆初期发展的状 况。 在教改大潮中的艰难步履 大陆的奥尔夫传播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是紧密相联 的。从八十年代末起,大陆教育界高层加大了对”美育”的 关注,特别从体制方面,建立了一套艺术教育管理体制,音 乐教育从原来的几乎一无所有,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 的体系。整个大陆教育在上个世纪末的十年硬件包括教育法 规等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今天看来在教育观念、内容以 及教法等方面却没有真正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与国际接轨。比校集中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对矛 盾。如对”创造性”的提法,在国际教育界,从六十年代末 提出,七、八十年代几乎成共识。但在大陆,不要说在官方 文件所涉及的政策法规中只字不提。就在作为小三门的音乐 课中都不能提。九十年代初的中小学首乐教学大纲修改,执 笔者写上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也被教育 高层视为”不合中国国情”一笔勾消。应试教育的阴影连这 门与高考无关的音乐课也不放过!作为以”创造性”为其理 念宗旨、教育特征的奥尔夫其推广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 九十年代的那些年,所有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 (奥尔夫、柯 达伊、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86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