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案例分析举例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1:“借分”引出的思考 第一次月考后的一天中午,我的一位学生拿着试卷, 指着试卷上的一处打叉的地方认真地对我说:“这种 答题方法是正确的,不应扣1分。”我耐心地给他解 释为什么是错的。他点了点头,但脸上仍然未“阴转 晴”。这时我拿起笔给他加上了1分,原来的59分变 成了60分。我对他说:“这次借给你1分,下次考试 把分再还回来。”他脸上立即有了笑容,连声说了几 个“谢谢”,满意地走了 地对莪镜后的老中篷次毫義毒了类券力翁室次旁套 寸我借了 分,现在还回来,请扣去1分。”看着他一本正经的脸,我笑了 对他说:“看到你学习进步了,我非常高兴,这1分就不用扣了。” 接着,又问这位学生 月考时,为什么要争那1分?”他说 出自己的理由:“59分和60分就是不 多了这1分就及格了, 在高中及格是很不容易的,用同学们的话说就是差一个档次。您 给我多加了一分,给了我脸面,在班里好见同学,回家也不至于 愧对父母。从那以后,我在心里常常告诫自已要努力学习 负老师的期待和信 信守自己对老师的承诺 定要取得好成 借的那1分还回来。学习有了动力,学起来就有了兴趣、劲 头,也轻 松多了,考试成绩便有了很大提高。”听了他的话我 非常高兴,但没有表露出来,而是严肃地对他说: 分数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要看分数 没错,但考试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学习效果是要靠考 试来评估,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 老师,为了父母,为了自己,应有更深层的含意。” 那个学生点了点头说:“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做一名学有所成为社会做贡献 的人,创造自己的人生。”在以后的课上,我发现这 名同学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成绩 直名列前茅 对学生争1分而满足虚荣的事,教师可从两方面处理,一是批评教育, 以理服人;二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学生登门求分虽然动机不 算纯,却也是关注学习的一种表现。高中生的心理还是比较脆弱 的,在考得不好的情况下,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和鼓励。有 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在知识学习中,学习效率除受智力因素、环 境因素、教师的引导和制约外,还受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 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制约。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 注、赞扬、鼓励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 展自我价值,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反之,一旦产生被遗弃 感、自卑感,以及怨恨、敔对、愤怒等情绪, 以至彻底丧失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并形成忧郁、自卑、怯懦、孤 僻、冷漠、暴躁等不良性格,就会严重影响学习。初为人师的我, 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因此我选择了因势利导,以情动人 我认为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转型:由管理型向父母型转变。当出 现问题时不要只批评学生,而是应该理解他、支持他,更重要的 是引导他。面对学生前来“借分 与其迎头批评,用一番大道 理来教育学生,不如将理解、鼓励、信任和支持给学生 关注成绩这一点来引导他,让他从“借分”中体验老师的良苦用 心和倾注的情感,从而转化成为努力学习的内驱力,以学习成绩 的进步和提高来回报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借一还可以巧妙地运 用期待效应和情感激励,使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动力 定向 导、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初为人师的我很高兴自 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例2:模仿——孩子的天性 案例:在开学初,一天下午班里的学生在做眼保健操,这时班里 的王新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嘴里还哼着歌,让我看着真“撮 火”。于是我点了他的名字。“王新,赶快做眼保健操,现在不 做以后你的眼睛要坏的。”正在这时,下节课的白老师来到班里 做课前准备。这时王新马上举起手来问我:“李老师,为什么白 老师不做眼保健操,你不批评她?做眼保健操不是很有好处吗? 那您为什么不让白老师做,你不希望白老师好吗?”“老师是成 人,眼睛已经定型了,做不做眼保健操都无所谓了,你们不一样, 赶紧做吧。”我困难地回答。 分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好模仿的特点, 常常与好奇心有关,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 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随 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开 始模仿电影、电视、故事及身边中的人物形象。作为老师的我们, 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天性,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当时,我刚 刚听到王新说这句话时挺诧异的,当了这么久的老师头一次有学 生这样问我。不过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 学生的特点。他们在这个阶段对什么都很好奇,做事总是爱问为 当我还在沾沾自喜,认为机敏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时,我已经失去

文档评论(0)

kefux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