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虚词“之”“而”的用法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与指导》:虚词积累,
要明确类别,着重分析其意义和用法。初中阶段
常用的虚词大约18个,最常考的有六个,要重点
掌握“之”“而”“且”“以”“于”“其”等。
考查方式:隐性考查(翻译);
显性考查(选择题)。
2013山东济宁中考语文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
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
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
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
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
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
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1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
竞效苏氏为文章
·2014山东济宁中考语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x)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
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
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
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
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而伯乐不常有②乃放老马而随之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蚁冬居山之阳
D.①老马之智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
过乎?
·2015山东济宁中考语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虚词“之”的用法
·(加*的为重点考查对象)
虚词“之”的用法(加*的为重点考查对象)
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独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大道之行也。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
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
处处志之。
代词(1)代人或物:我、他、
他们、她、她们、它、它
(2)指示代词:这、这样、这
件事、那、那样、那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