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如何叫人过目难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5 人物专访: 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 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 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 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选准访问对象至关重要 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所选人物的新闻价值。换言之,专访对 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自 2008年7月 18日起,隆重推出 “昔日的陈述今日的现实 ”栏目,一连数天刊 登对 8 位申奥功臣的专访。开栏的编者按写道: 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 7 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 国际奥委会第 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 8位陈述人 ——李岚清、 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 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 7 年前的陈 述,7 年后的现实。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 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 ,, 上述访谈对象无疑均为顶尖级的,加之访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颇能引人眼 球。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胜林总结说,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主要有重要新闻事 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 学者、领导、权威人士等。 收集资讯草拟采访提纲 在专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人物访谈高手 杨澜的回答是: “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 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 访者的认同感。 ” 笔者认为,好的采访提纲系充分准备的结晶。采访提纲必须得到充足的资 讯支持,对被采访者的资讯收集、了解与整合在人物报道中十分关键,这直接 关系到报道质量。一个经验之谈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背景材料 与知识资料,如果对方是知名学者,须了解他(她)最近的研究重点、活动情 况和其感兴趣及最反感的问题。 越是重大的人物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书面提纲越应该细致。在这 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 ?法拉奇学习,她每次采访都 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 “学生准备大考 ”,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 在向别人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问题。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认为,记者最大的 本事就是提问,提高质量的问题。所谓高质量问题,即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 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詹国枢强调,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 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 题。 关于提问的方式,一个基本的路径当为先开放式,后闭合式,内中渗入尖 锐的问题。杨澜专访金庸,所提的问题就很棒,问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过往今 阅罢专访,读者获悉: 著名作家金庸尊重现实,不改《鹿鼎记》结局;杨澜通过设问与追问,证 实金庸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因为写了一篇文章取笑训导主任而被勒令退学,显露 叛逆锋芒;金庸投身政治,历经两次风波;现追求平淡,希望侠义永存。 采访时重观察记录话语 在与采访对象 “面对面 ”时,须仔细观察,做好相关笔录的同时不忘开启录 音笔或采访机。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均突出了一个废墟下背出两 名同学的 “九岁半的英雄 ‘小班长 林浩”。《人民日报》、新华社的通稿都写得非 常好,其经验主要就是上述两条。请看人民日报记者眼前的林浩: 脸上,擦伤的痕迹依然很清晰;头顶上的一块鸡蛋大小的疤,头发还没有 长出来。新华社成都电一稿中写道: 6月 10 日,依然满脸稚气的林浩出现在大 地震后的汶川县映秀镇街头。虎头虎脑的林浩,一笑还会露出小豁牙。两篇稿 件的关键情节包括细节,均为直接引语。 “做专访是需要时间的 ” 原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 说: 做人物访谈,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 在我自己的作品集《大人物小人物》里,一些人物的采访并不是一次性成功 的,一般都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有些采访对象甚至成为我多年的朋友。 的确,做专访是需要时间的,包括以写世界领袖人物访问记而闻名于世的 法拉奇亦然。法拉奇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不过是得见了 面,才真正熟悉对方的性格,掌握对方的特点。第一次采访以后,她没有去游 山玩水,而是关在小屋里,把录音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看看哪些问题没弄清 楚,或者遗漏了,没有问。第二次访问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记者跟采访对象互 相熟悉了,精神上放松得多,问答

文档评论(0)

laug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