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性感染病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 ℃,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时即称发热。 急性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此外还有: 马鞍热saddle type fever:昼夜体温二次升降者 消耗热consumption fever:昼夜体温波动达4-5 ℃者,见于重症结核等 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s:疲乏、全身不适、寒战、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 疟疾 福建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 陈小红 主任 疟 疾 疟疾是人类疟原虫经雌性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特点是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多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大。间日疟和卵形疟可有复发,恶性疟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 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需分二个阶段。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裂体增殖),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孢子增殖)。 人-中间宿主,蚊-终末宿主。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 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子孢子随蚊唾液注入人体,30分钟内侵入肝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发育为不含疟色素的裂殖体,自感染后 6~12天 (间日疟8天,恶性疟6天,三日疟11~12天),肝细胞内裂殖体发育成熟(内含大量裂殖子),受染肝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 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 --- 小部分通过红细胞膜上受体侵入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续) 2、红细胞内发育(红内期) * 裂体增殖:红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先形成小滋养体(环状体)---- 发育成阿米巴样大滋养体---- 发育中裂殖体 ---- 核分裂,细胞质分裂,内含大量裂殖子(成熟裂殖体)---- 受染红细胞破裂,其大部分被吞噬而消灭,小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裂体增殖引起周期性临床发作。 * 配子体形成:上述裂体增殖3-6代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虫体增大不分裂,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发育周期 间日疟、卵形疟为48小时 三日疟为72小时 恶性疟为36~48小时、且发育时间不同步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 患者血液被吸入蚊胃内后,雄配子伸出数条鞭毛状细丝,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 合子变长能动称为动合子---动合子钻入蚊胃壁发育圆形的囊合子(卵囊)。囊合子突出蚊体腔内,虫体在囊内分裂增殖,发育成熟,产生数千个子孢子。囊合子破裂后,子孢子散入体腔,最后集中于唾腺。此时按蚊有传染性。 孢子增殖最适温度为22~28 C. 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和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经按蚊传播。中华、雷氏、微小、大劣。极少数经输血感染或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产生一定免疫力,维持时间不长、且产生缓慢。 一般夏秋季节发病较多,在热带和亚热带四季都可发病。 发病机理(1) 临床发作 ---- 疟原虫的红内裂体增殖引起,受染红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和变性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并与内源性致热源共同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寒战、高热。吞噬细胞吞噬后热退、大汗。 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 间歇发作。 发病机理(2) 贫血---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并大量破坏红细胞,病程中可有进行性贫血。各种疟原虫对红细胞的侵袭力不同,贫血程度不同。 恶性疟原虫繁殖迅速(≥20%),侵犯各期红细胞,短期内大量红细胞破坏,贫血明显。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侵犯网织红细胞 三日疟原虫仅侵犯衰老红细胞,血中原虫数少,贫血较不明显。 贫血尚与脾脏吞噬增强;免疫病理的损害(血清中存在IgM型红细胞基质自身抗体、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关);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发病机理(3) 网状内皮系统增生:疟原虫在人体进行裂体增殖,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 ---网状内皮系统增生--- 表现为肝脾大,骨髓增生,血中单核细胞增高,血浆球蛋白增高。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 --- 肾病综合征 凶险发作:恶性疟原虫裂体增殖在内脏毛细血管内进行,受染红细胞膜上出现结节突起,粘附于血管壁 --- 管腔阻塞、出血、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 发病机理(4) 复发 --- 疟原虫在遗传学上有两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发育程度不同步,迟发型子孢子经休眠期后再在肝细胞内发育为裂殖体---引起复发。距初发病愈后3-6个月以上,症状与初发相似。 再燃 --- 疟疾发作停止后,因治疗不彻底,血中疟原虫未完全消失,一旦免疫力降低,原虫增殖,又引起临床发作。多在初发病愈后的1-4周内出现,可多次出现。 临床表现(1) 潜伏期:间日疟13-15天,三日疟24-30天,恶性疟7-12天。 典型发作为周期性、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疲乏、头痛、肌肉酸痛和纳差等前驱症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