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ppt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柳永的《雨霖铃》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语文教研组 邵 泓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 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 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 感。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 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 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 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 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 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 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 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 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栏玉 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 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 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 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 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 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 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 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 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 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 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 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 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 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 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 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 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例如温庭筠的“鸡声

文档评论(0)

万寿无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