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PAGE 3
车身拉线设计规范
车身拉线设计规范
车身拉线设计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车身拉线的设计要点及其判定标准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汽车车身用加油口盖拉线、发动机盖锁拉线、行李箱盖拉线、行李箱盖应急拉线设计。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C T 29101 汽车操纵拉索总成
QZ 040-2011 汽车标准件编号规则
JB 2864 汽车用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GB 491 钙基润滑脂
术语和定义
3.1 车身拉线
由车身负责设计开发,主要用于受力不大的开闭件的开启。
3.2 加油口盖拉线
连接加油口盖及驾驶仓加油口盖扣手的一段柔性钢索,用于帮助驾驶员在驾驶舱内开启加油口盖用。
3.3 发动机盖锁拉线
连接发动机盖与扣手的一段柔性钢索,主要用于开启发动机盖用。
3.4 行李箱盖拉线
连接行李箱盖锁及行李箱盖扣手的一段柔性钢索,用于在驾驶舱内开启行李箱盖用。
3.5 行李箱应急拉线
行李箱电动开启失效时,用于手动开启行李箱锁的柔性钢索。
车身拉线布置
4.1 车身拉线行程要满足所配合零部件的行程要求。
4.2 车身拉线固定点间距250mm-350mm之间,避免固定点之间的拉线出现弯曲。固定点远离发热区域(例如发动机等)。
4.3 车身拉线与车身板件边缘距离要求5mm以上,避免刮伤。在有刮伤风险处,拉线增加海绵护套保护。
4.4 车身拉线弯曲布置半径不小于100mm。
4.5 车身拉线固定
4.5.1采用卡扣固定在钣金上。
4.5.2与线束共用卡扣固定。
4.5.3采用扎带与线束或钣金绑定。
4.6 车身线束布置要避免与拉线周边零件干涉,避免自由端与拉线周边零件碰撞产生异响。
拉线技术要求
产品编号
产品编号应符合QZ 040-2011 汽车标准件编号规则的规定。
车身拉线应能在-40℃-75℃环境温度下正常工作。
车身拉线总长度见图1,极限偏差见表1。
图1
表 1 mm
L、L1
a+b
<100
≥100
尺 寸
极限偏差
极限偏差
<500
±2
±1.5
±2.0
500-1000
±3
±2.0
±2.5
1000-2000
±4
±2.5
±3.0
2000-3000
±5
≥3000
±0.002L(L1)
±3.0
±3.5
外观质量
各金属零件不允许有裂纹、碰伤、锈蚀、变形、飞边、毛刺等影响使用性能的缺陷。
非金属件应色泽均匀、平整、不允许有气泡、裂纹、缺料等缺陷。
金属零件的电镀层及化学处理层应符合JB 2864的规定。
在线芯上应涂有润滑脂。润滑脂性能应符合GB 491的规定。
车身拉线总成负载效率应不低于65%,试样负载效率应不低于70%。
车身拉线行程效率应不低于70%,试样行程效率应不低于70%。
车身拉线实验名称及实验要求
车身拉线完成并通过表2所列的实验
表2 车身拉线实验名称及实验要求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要求
1
拉脱力实验
护管与接头≥98N
2
拉脱力实验
芯线与接头≥980N
3
护管柔软性
在直径为护管10倍的锌棒上缠绕180度,弯曲间不损坏
4
拉索最小曲率半径试验
在直径为护管10倍的锌棒上缠绕180度,弯曲间不损坏
5
耐高低温
拉索总成在150mm曲率半径下,弯成360度,放在高温80℃×4h低温-40℃×2h的环境温度中,各零件不能出现龟裂等其他异常现象
6
效率实验
负载效率≥70%,行程效率≥70%
7
中性盐雾试验
96h,总成金属件表面无红锈
8
平均寿命实验
当在拉线上施加不小于120N的拉力时,拉索总成平均寿命不小于1万次
车身拉线实验方法
车身拉线实验方法应符合QC T 29101 汽车操纵拉索总成的规定。
编 制:
校 对:
审 核:
标准化:
批 准:
版 本: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