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备人: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1、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 , (今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 家、______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 。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分 、 、 、 、 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 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赞誉它是“ , ”。
4、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二、基础积累:
1、 给下列单字或加点字注音:
蔺( ) 袒( ) 瑕( ) 睨( ) 镬( ) 渑( )
缶( ) 驽( ) 刎( ) 倨( ) 佯狂( ) 列观( )
奉璧往使( ) 缪贤舍人( )从者衣褐( ) 引车避匿( )
臣等不肖( ) 卒相与欢(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3、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召有司案图( )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4、词类活用
(1) 宁许以负秦曲( )
(2) 臣请完璧归赵( )
(3) 乃前曰( )
(4) 舍相如广成传( )
(5) 间至赵矣( )
(6) 卒廷见相如( )
(7) 毕礼而归之( )
(8) 左右欲刃相如( )
(9) 相如奉西入秦( )
(10)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11) 大王必欲急臣( )
(12) 乃使其从者衣褐( )
(13) 秦王恐其破璧( )
5、古今异义的词
(1) 请指示王 古义:( ) 今义:( )
(2)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 今义:( )
(3)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 今义:( )
(4) 明年复攻赵 古义:( ) 今义:( )
(5) 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 今义:( )
(6) 廉颇宣言曰 古义:( ) 今义:( )
(7)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 今义:( )
6、句式归纳
(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2)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 得罪于大王( )
(5) 不如因而厚遇之。( )
(6) 使不辱于诸侯。( )
【探究案】
三、内容理解:
1、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2、结合课文三个故事,分析廉蔺二人的人物形象。
3、“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训练案】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