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儒家之水与道家之水.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之“水”与道家之“水” 《周易·说卦》中说过:“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管子也曾说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中庸》也有言:“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可见,水与人类的生命生活、文化文明有密切的联系。 水之于人生与社会的意义是广泛的。对于主体的人来说,其象征喻义在我国传统儒道文化中主要代表着智慧与道德。在儒家文化中水虽然也有德喻之义,但主要是被看作智。而在道家文化中,由于其具有反智论特点,因此一般都把水当作他们所理解的不争之德的象征。 儒家学派思想的重点是道德,在儒家经典文献《孟子》中有两处皆以水比喻德之求之在我的主体精神。“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儒家论水影响深巨者还不在于亚圣之论德之内在精神,而在于孔圣人之以水喻智之论。而儒家论德大多是以地为喻的,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卦》说:“坤,顺也。”“坤为地”,所以坤代表地,地具有柔顺承天,博厚载物的品性。大地的形势是宽厚博大和柔顺的,君子应当效法它,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同时,还应像大地一样,具有博厚的胸怀,承载万物,包容众有,此是君子待人接物之方。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有智慧的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为什么说智者乐水呢?《韩诗外传》卷三有如下解释:“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这段话是说水具有缘理而行的特性,似乎有礼、有勇、知命、有德,且水使天地得以成,万物得以生,使国家安宁,万事平顺,使人品德端正,因此,智者乐于水也。之所以以水喻智,就在于水是流动的,从而显出某种灵动的特性,人的智力也是以人脑力活动为基础的,水的灵动总给人以生命鲜活的体验,也能促使人的心智和性情的发展。因此,文人学者往往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怀,也只有在这种寄情于山水的宁静中,心灵才能得到滋养,思维才更加活跃。 在道家思想中,水被看作他们所理解的“贵柔不争”之德的象征。《老子》说:“天下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庄哲学是一种退隐的哲学,他们的思想以贵柔不争为人生的至理和为人的上德。 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并把这种水的哲学发展为个人的一种修身养神之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文档评论(0)

anm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