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 ADAMTS13活性测定 大部分获得性尤其是原发性TTP ADAMTS13活性减低。 TTP对ADAMTS13检测敏感, 有学者认为ADAMTS13活性下降是TTP特征性标志,亦有人认为ADAMTS13活性降低对TTP并无特异性(硬化病、尿毒症、急性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恶性肿瘤)。 TTP/HUS综合症,TTP与HUS(hemolytic-uremic syndrome,溶血尿毒综合症)的区分一直有争议; TTP-神经系统改变 / HUS-肾衰表现 最新.课件 * 早期诊断 ① +② 当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即使暂时缺乏TTP诊断性试验时,应先拟诊TTP并开始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裂红细胞症+乳酸脱氢酶↑ 也应初步诊断诊断TTP; HUS? 国内:在成年人表现于TTP相似,处理基本相同。及早治疗,不必纠缠于二者之间的鉴别。 疾病鉴别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Evans综合征 PNH 系统性红斑狼疮 DIC、溶血尿毒综合征、先兆子痫、HELLP综合症 最新.课件 * 病因诊断 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 恶性肿瘤 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HIV。 由于治疗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供者,因此推荐对 每个患者进行乙肝、丙肝和HIV的血清学检测。 最新.课件 * 治疗 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既往早期死亡率高(95%~100%)。血浆疗法后病死率为10%~20%。 1 血浆置换 (PE) 为首选与主要治疗 PE应在就诊24 h内安排。 如果肾功能、意识障碍或昏迷应立即启用PE治疗。 如24 h内患者不能得到血浆置换治疗,应先采取血 浆输注(PI)同时准备进行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疗效迅速,快者可在交换后几分钟内见效,一般一周内均可见效,3周内可完全缓解。 死亡病例的一半发生在发病的头一周内。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冯亮华 2013.10.27 最新.课件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是一组较少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 征,临床常表现为“三联征” 或“五联征” 等(其他如腹痛、 视网膜玻璃等)。 微血管病 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 神经精神 异常 TTP +发热 +肾脏损害 三 联 征 五 联 征 最新.课件 * CASE1 男,76岁,II型糖尿病20余年,低热5天,神智欠清2天入院。体查:T38.0℃, BP120/60mmHg,浅昏迷,颈无抵抗,四肢肌张力降低,皮肤无出血点,心肺阴性。 BS 7.6mmol/L; 酮体阴性 BR WBC 8.6×109/L, HB 96g/L, PLT 35×109/L BUN 10.9mmol/L TBIL 23.5umol/L 头部CT: 阴性 TTP ? LDH +RET ↑+外周血碎裂红细胞↑ 骨髓:红系↑ ; DIC全套: 阴性 处理:输注新鲜血浆300ml/d×10d →步行出院 最新.课件 * CASE2 2004年国庆节,34岁女性, XY医院诊断ITP, 激素治疗无效,出现精神症状,拟诊“精神病”。体查:神智欠清,躁动;皮肤散在出血点,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其他(-)。 BR WBC13.6×109/L, HB 93g/L, PLT 8×109/L TBIL 46.5umol/L BUN 7.6mmol/L 头部CT 正常 ;骨髓红系↑ ,巨核↑ LDH +RET ↑+外周血碎裂红细胞↑ ANA+ENA 阴性 ;DIC全套: 阴性 TTP →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痊愈出院 最新.课件 * 发病概况 Moshcowitz于1923年首次报告。年发病率大约在2~8/百万人口。我院约1~2例/年。 多见于成人,特别是育龄期中年女性。 分型:遗传性、获得性。 获得性TTP:特发性与继发性 继发性:感染、肿瘤、妊娠、药物、骨髓移植、结缔组织病等。 原发性:多数病例属此型。 最新.课件 * 发病机制 终末小动脉与毛细血管形成广泛的透明血栓 (血小板、vWF、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微血管狭窄,纤 维蛋白网-RBC损伤、破碎 组织器官损害与功能障碍 继发出血 微血管 病溶血 CNS异常、肾脏功能损害 发热 ? 最新.

文档评论(0)

liuhan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