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唐初的文化教育与人才选拔.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说唐初的文化教育与人才选拔   摘要:有唐一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极盛时期,由初唐开始的国家层面的文化教育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以唐太宗和武则天两个时期尤为关键。初唐皇帝的着眼点是人才选拔,为此,他们大力倡导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唐太宗;武则天;重文兴教;科举制度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奠定这个基础的则是由初唐开始的、由国家策动的兴旺发达的文化教育。当然,就其统治集团而言,兴文教的目的功利性很强,用唐太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   一、太宗皇帝真长策   唐太宗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继位后,即采用招贤、科举、制举、荐举、自举等一系列措施来选拔人才。这里主要介绍以重文兴教为内容的招贤和科举。   其一,招贤办学。   早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就以秦王身份,开文学馆,广延四方之士。在他麾下,集中了所谓“十八学士”(十八位大知识分子)的强大智囊团,计有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玄道,天策仓曹李守素,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颜相时,著作佐郎摄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咨典签苏颋等18人。“十八学士”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的政治斗争中,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以及在贞观初年的治国理政活动中,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做出了重大贡献。   武德九年九月,即唐太宗刚登基第二个月,他就下令“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2],表现出求贤若渴的精神。   弘文馆成立不久,李世民又下令要求三品以上的大臣将子孙送到弘文馆拜师学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大臣们带头在全国掀起一个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报效国家的热潮。他向中书令岑文本发表了这样一段精彩议论:   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3]   是论阐明了他要求人人都要读书学习,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将来是国家的栋梁)要积极读书求上进的道理。   由于唐太宗“以武功定海内,栉风沐雨,不暇于诗书”[4],而他自己又曾长期体验到重用读书人的甜头;因此,当他掌握到国家政权后,便决心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来培养人才、发掘人才、招揽人才和使用人才。他把“德行”及“学识”作为衡量人才的两大标准。   为了得到国家急需的大批优秀人才,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下诏尊孔读经(为此而统一了经学),并广招天下儒生,给他们衣食和车马费,让他们到京师来,或选为国家官吏,或进入国学(即国子监)本部学习、提高。为此国学本部特增一千二百间房舍来接纳天下儒生。国学本部容纳不下,唐太宗又下令开放太学、四门、广文等学馆(当时均为贵族和官僚子弟的学校),招收生员;又在书学、算学等专业学校设置博士(高级教师),对外招生。当时,国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包括本部(亦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类学校。唐太宗又下令在地方设州学和县学两级学校,又在“诸州置医学”。这样,在唐太宗的力促下,唐朝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中央、州、县的三级官学制。从汉武帝时代发展起来的中国官办学校教育体制,由此得到法律意义上的承认与完备。   唐太宗十分关心学校教育,自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来,多次亲临国学视察,兴致勃勃地观听祭酒(国学的长官)、司业(国学的副长官)、博士讲述儒学经典。为了表示尊师重教,他每次视察国学,必向教师们赐送御帛一束。   唐太宗尊师重教在当时是全国皆知的。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他下诏说: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况朕接百王之末,知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末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5]   由于唐太宗的提倡,全国上下兴起了读书的热潮。好学上进,迫切希望为国家效力的莘莘学子背着书籍,从四面八方风尘仆仆地赶到州、县,赶到京师求学;即连吐蕃、高昌等边远民族地区以及高丽、新罗、百济、日本等邻国的贵族子弟,也纷纷前来唐朝国都求学。其时,在国学中,读书的、讲学的接近一万人。长安国子监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学府,也是最大的国际学府。   唐太宗从抓教育入手,来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积累人才,储备人才和选拔人才,反映出这位古代人本主义者卓越的文化胆略和远大的政治眼光。   其二,科举考试。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设科考试,择优录用的选官制度。其基本方法是分级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用考试方法来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