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音乐公开课若干问题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高中音乐公开课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课改带给教学巨大的影响,高中音乐课堂也发生着很大的改变,更以生为本,更注重实效。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主动参与就是活动,形式重于内容……所以,新课程呼唤我们激情投入,更需要我们的理性回归,面对种种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要理性地思考,明确地辨析,科学地甄别,以澄清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主动参与;关注音乐;远离浮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也实实在在发生着质的变革。然而,在执行新课标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特别的现象,值得我们去理性面对和冷静反思。现结合两个公开课案例,将我的一些思考呈现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厚实深刻,拒绝肤浅的“表演”   (案例一)课题是《巴洛克音乐的顶峰——巴赫》,重点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第72分曲和第1分曲。课一开始,教师用钢琴演奏音乐片断,让学生感受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区别,认识什么是复调音乐。然后介绍器乐复调音乐代表人物巴赫及其宗教音乐作品,继而让学生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耶稣的故事,教师介绍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马太受难曲》。接着是欣赏第72分曲,为了引导学生把握音乐情绪,渲染作品的气氛,教师把课上得极为安静:用语言描述耶稣受难的情景;聆听低沉的音调;按作品要求让学生一起演唱合唱的第一声部。在反复演唱主旋律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掌握了悲沉的音调,神情肃穆,而教室里弥漫着庄重和安详。当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演唱这段作品,向巴赫致敬”的时候,笔者也被深深打动,不敢大声喘气,似乎怕打破了这份神圣的感觉。   案例一的课堂情境,让师生都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境氛围中,连一些听课者都被深深打动,凝然神动。可是,有人认为,课太安静,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这样吗?   不记得哪位哲人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的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沟通。这堂课,在静穆中,音乐融及灵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华,那该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课堂上,师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这又何尝不是主动参与呢?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唯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   诚然,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假如将主动参与简单理解为外显的“动”,并以此替代传统教学机械记忆与被动接受的“静”,那么,对现今课堂教学改革是缺乏深层次思考的。   所以笔者认为,认为这堂课太死板、太沉闷、太安静,没有“动”起来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的一种误解。   二、扎实高效,拒绝浮华的“热闹”   同样是案例一,有人质疑:教师缺乏激情,这课怎能算是成功的课?   这位老师上课音声音确实很低沉,似乎自己已经进入到了音乐之中,感情是那么的投入,轻轻地,缓缓地把学生引入到了凝重的氛围当中,让人感觉声音大了反而是对这部伟大的宗教作品的亵渎……   诚然,教师上课需要激情,但激情有很多种,不是每堂课、每个内容都是一个调调。《马太受难曲》这样的一部作品,不需要你外显的激情。教师能把整堂课的气氛控制得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那般吻合,可见其独具匠心之处。   在这里,我认为这位教师同样充满了激情,那份激情表现在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对音乐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的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引导中。   在案例一中,还有观点这样认为:公开课不选择热闹一些的、能上出花样来的、音乐大家都容易接受的,却选择了《马太受难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课题来,是不讨巧的。对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热闹?为什么高中的音乐鉴赏课不能上得冷静而有深度?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谓集众家之长,煞费苦心,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倾注了编者们的心血,都有其深意。认真钻研教材会发现,每一课都值得我们去细细揣摩,都能上出不同的“味道”来。而我们在听课时,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投入到音乐中,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热闹。我们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应该是看教师有没有把握住教材,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看课堂是否有效,看学生有没有真正体验音乐、关注音乐、走进音乐,而不是关注开课老师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大众的胃口,课的形式是否热闹,是否吸引人。   三、真实质朴,拒绝虚假的“作秀”   (案例二)课题是《西班牙音乐风情》。课的导入部分:课前让学生听一段西班牙歌曲,问是什么语言演唱的。然后多媒体出示几个节奏,大屏幕提示——来点节奏吧!让学生念一念,打一打节奏。在学生打节奏的间隙,教师躲到钢琴后面,换上了大红的火裙,嘴里衔着大红花,然后让学生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