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土的本构模型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内容 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 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 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非线性、流变性、各向异性、剪胀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形特性, 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 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为土体的本构关系。 自 Roscoe等 1958~1963 年创建剑桥模型以来,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数百个土的本构模型, 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线弹性模型、 非线弹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和考虑时间因素的流变模型等。本文将结合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 综合分析已建立的经典本构模型, 指出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并对土本构模型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 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 早期的土力学中的变形计算主要是基于线弹性理论的。 在线弹性模型中,只需两个材料常数即可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 即 E 和 v 或 K 和 G 或 和 。其中邓肯张双曲线模型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非线弹性模型。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土塑性力学的发展为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Drucker 等( 1957 年)提出在 Mohr-Coulomb 锥形屈服面上再加一组帽形屈服面, Roscoe等( 1958 年~1963 年)建立了第一个土的本构模型 —— 剑桥模型,标志着土的 本构模型研究新阶段的开始。 70 年代到 8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非线性力学理论、 数值计算方法和土工试验的发展, 为在岩土工程中进行非线性、 非弹性数值分析提供了可能性, 各国学者提出了上百种土的本构模型, 包括考虑多重屈服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和考虑土的变形及内部应力调整的时间效应的粘弹塑性模型。 此外,其他本构模型如土的结构性模型、 内时本构模型等也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土本构关系,有的学者则借用神经网络强大的自组织、 自学习功能来反演土的本构关系。 几种经典的土本构模型 3.1 Mohr-Coulomb(M-C) 理想弹塑性模型 Coulomb 在土的摩擦试验、压剪试验和三轴试验的基础上,于 1773 年提出了库仑破坏准则,即剪应力屈服准则,它认为当土体某 平面上剪应力达到某一特定值时, 就进入屈服。其准则方程形式一般 为: n f (c, , n ) 。其中, c 为土的粘聚力; 为土的内摩擦角; n 为 屈服面上的正应力。这个函数关系式通过试验确定。 M-C 条件为: n c n tan 。 在 平面上的屈服曲线为一封闭的非正六边形。 现在,M-C 准则 仍被广泛应用,该准则在 平面上的拉、压轴相等时即为广义 Tresca 准则。M-C 准则比较符合试验, 但是它的缺点在于三维应力空间中的 屈服面存在角点奇异性,且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 2 的影响。 3.2 Drucker-Prager(D-P)模型 1952 年 Drucker 和 Prager 首先把不考虑中间主应力 2 影响的 Coulomb  屈服准则与不考虑净水压力  P 影响的  Mises  准则联系在一 起,提出广义  Mises  理想塑性模型,即  D-P  模型。 D-P  模型的屈服面 方程为: F J 2 I 1 k 0 。D-P 屈服函数所表示的屈服面在 平面 上是一个圆,更适合数值计算。但是作为近似计算, D-P 模型仍被广 泛应用,它的主要缺点也是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 2 的影响。 3.3 Cam-clay(Cam)模型 Cam 模型由英国剑桥大学 Roscoe等人于 1963 年提出,其屈服面 方程为: q M ln p '0 0 p ' p ' 1965 年,Roscoe,Burland 分别研究了 Cam 模型屈服面与临界状 态线及正常固结线的关系,根据能量方程对 Cam 模型屈服面的形状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修正 Cam 模型。在 p ' q 平面上修正 Cam 模型的屈服面是通过原点的椭圆形曲线。屈服面函数为: p ' (q / p ')2 M 2 p '0 M 2 Cam 模型只有 3 个参数,且易于测定,因此是当前应用最广的模 型之一。模型的主要缺点是受到传统塑性理论的限制, 且没有充分考 虑剪切变形。 3.4 Duncan-Chang(D-C)模型 1970 年 Duncan 和 Chang 根据 Kondner(1963 年)的研究成果,将 三轴试验得到的土体 ( 1 3 ) 1 (轴向应变)曲线用下述双曲线方程 来表示:(1 3) 1 (a b 1 )  。其中, a,b 均为试验常数。由试验最终得 出 D-C 模型的切线模量方程为: n Rf (1 sin 2 3 )( 13 ) E1KPa P 1 2c cos 2

文档评论(0)

137****3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