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指热病。本篇专论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故名。;目的要求;目的要求;内容提要;一、热病之病名、成因与病机;2.病因:
“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概括六淫)
3.病机:“巨阳者,···故为诸阳主气”
巨阳(太阳):
(1)诸阳之属,为三阳之藩篱——外邪首犯太阳。
(2)其脉连于风府(督脉)——为诸阳主气,统摄营卫。
外邪侵袭太阳受到其冲,邪正相争,卫阳为邪气所郁,故“伤于寒则为病热” 。;4.热病的预后; 一日、二日…仅言其次序,不可拘定,仅是一般规律,并非固定不变。;按各经脉循行部位及六经次序排列: ;太阳——“头痛少愈”
阳明——“身热少愈”
少阳——“耳聋微闻”
太阴——“腹减思饮食”
少阴——“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厥阴——“囊纵,少腹微下”; 治疗原则:据六经证候以针刺通调脏腑经脉,因六经病乃经脉症状,是经脉之气失和的表现。
未满三日(邪在三阳之表):可汗而已
已满三日(邪在三阴之里):可泄而已;3.遗热和食复
遗热:热病热甚而强食之(进食过多或不当)——(邪气)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遗热不清,余热羁留不去。
食复:热病少愈(热势已衰但未尽去)而食肉——肉味甘肥助热——热势复炽。(与遗热均发于热病后期,但病情不同);三、预后;四、两感于寒的传变规律、症状和预后;“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
“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五、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暑大法;出汗是机体祛暑邪,降低体温的反应机制。
暑热之邪,最易燔炽阳明。
暑邪易伤气阴。
“无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暑热盛,汗大出,勿轻用酸敛收涩止汗)——清暑热,滋汗源——清暑益气汤;小 结; 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证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引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
(1)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
(2)本篇所言病机病候皆以经脉为主,《伤寒论》则言及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的病机;
(3)本篇以足三???三阳经病机病候为主,《伤寒论》虽亦以足经为主,但尚论及手经,且三阳病多实热,三阴病多虚寒。; 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且其所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 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对药复、食复等作进一步发挥。 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复习思考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