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里头文化教学文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二里头文化;;1、发现、命名;;2、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置图;二里头遗址总遗迹总分布 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等 ;(2)二里头遗址发掘历程 61-75一号宫殿 77-78二号宫殿;近年的工作 范围;二里头宫殿区范围示意图;道路分布 宫殿外围大路 车辙痕;相土做乘马;宫殿区内道路;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现场;;近年来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考古取得重要成果;(3)二里头遗址遗迹;一号宫殿基址(二里头三期);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二号宫殿基址(二里头三期);位于2号宫殿基址前的4号基址(局部) 二里头三期;3号基址中院主殿和西庑 (二里头二期) 墓葬和石砌渗水井等;②二里头遗址贵族墓葬;墓葬中部分随葬品;;中型墓中出土的成组饰品 —斗笠状白陶器和绿松石珠 ;;二、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分布与年代;豫西龙山文化末期(临汝煤山类型) 新砦期 二里头一期 后羿代夏时期 二里头二期 少康中兴时期(大规模建筑由此始) 二里头三期 二里头四期 早段和中段 二里头四期 晚段 ;2.分布;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 河南全省、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3.年代;三、二里头文化的主要特征;二里头文化一期陶器纹饰拓片;二里头文化二期陶器纹饰拓片;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纹饰拓片;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纹饰拓片;(3)炊器以夹砂中口深腹罐、花边口沿罐(侈口圆腹罐)、扁三角足鼎为主,还有少量的单耳或双耳罐、桂叶孔盆形甑等,鬲比较少见,甗更罕见。;中口深腹罐;花边口圆腹罐;扁三足鼎;桂叶形孔甑;(4)盛贮器中三足盘、深腹或浅腹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小口罍、器盖等较常见,还有贯耳壶、敞口碗、单耳杯等。;三足盘;高柄黑陶豆;刻槽盆;鼓形壶;(5)酒器有斝、爵、觚、盉。;白陶盉;陶盉;白陶鬶;陶器演变特征:;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2.其他文化特征;网纹铜鼎;铜斝;铜爵;铜爵;铜盉;铜角;《考古记》“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青铜牌饰;(2)流行浅窖穴,平面形状多样。 (3)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无腰坑。 (4)在大型遗址中出???了密集的夯土基址。;(5)卜骨只灼而不钻凿,同于龙山时期卜骨。 (6)有漆器残痕,且有雕花者。;雕花漆器残片;玉器;玉器以兵形玉器为主 “合诸候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玉器种类: 工具 斧、铲、多孔梯形刀 仪仗器 戈、钺、戚、矛、箭头 礼器 牙璋、圭、琮 饰玉 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四、二里头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二里头文化谱系分析;二里头文化因素的影响范围;五、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考古学讨论的“夏文化”不是指夏代的文化,而是指一种族团的文化。这种族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而且因历史上的血缘和姻亲关系而具备一定的自我认同意识。而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充其量只是依据实物遗存所反映出的一种文化传统,故不能和族的文化完全密合。;我们只能在文献记载所提供的大体年代和地域范围内找出一个与之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关系的考古学文化,从而认识该族团文化的具体面貌,甚至冠以该族团的族名。但以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并不能和该族实际的文化完全相等同。;与夏有关的几条文献;《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遂公盨(高11.8,口径24.8厘米) “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探索夏文化的学术历程;六、关于东下冯(类型)文化;;3.文化特征;①褐陶所占比例较高,仅次于灰陶。 ②自早到晚均以绳纹为主,篮纹、方格纹很少。 ③炊器以罐、鼎(二里头式)与鬲、甗、斝(土著式)为主。 ④在二里头与东下冯共见的器类中,同类器的形制或比例上有一定差异。 东下冯的深腹罐和深、浅腹盆多卷沿凹底,而二里头则多折沿圜底。 东下冯单耳罐多,二里头少。 东下冯多蛋形瓮,二里头几乎没有。 东下冯几乎不见三足盘、刻槽盆、觚、鬶、盉等。 东下冯多碗形豆,少见细高柄浅盘豆。 二里头不见带绳纹的盆形缽。 ;4.晋西南夏文化问题的讨论;《左传·定公四年》记成王封叔虞于唐,“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参考文献;复习题;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文档评论(0)

135****96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