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0)宁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探究
宁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探究
廖平平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称。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入 的赣南籍 25 位文学家中,宁都人就有 16 位。闻名于世的宁 都文人有五代时期的廖融、廖凝、廖匡图,宋代的郑獬、崔 与之、曾兴宗、曾原一、萧立之,明代的董越,清代的魏际 瑞、魏禧、魏礼、彭士望、彭任、邱维屏、林时益、曾灿、 李腾蛟、罗牧等。这些宁都文人之所以能闻名于当世,留名 于后世,除了他们熠熠的文采被人称道,更还有他们的品格 和精神为世人和后人景仰。本人在研究宁都古代文学时,深 为宁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所感动。油然而生倡导他们精神 品格之意。现概述几点,以遂心愿。
一、生逢乱世,弃官隐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 上述宁都古代文人,大多是生活在朝代更迭的乱世。他们有 的正做着官,有的可以去做官,但是他们都厌恶黑暗污浊的 社会,更厌恶黑暗污浊的官场,于是弃官不做,归隐山野。 表现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出淤泥而不染的陶渊明式的高风
亮节。
五代时期的廖融和廖凝兄弟,宁都黄陂镇人,都是著名的隐 士。廖融曾任都昌令,唐末避乱不仕,隐居湖南衡山,自号
“衡山居士”,以品性咼洁令时人仰慕。廖凝为彭泽令,辞 官时曾写有《彭泽解印》一诗: “五斗徒劳谩折腰,三年两
鬓为谁焦。今朝官满重归去,还挈来时旧酒瓢。 ”有陶渊明
“归去来兮”的风范。随后廖凝与兄廖融同隐衡山。
唐代东平侯孙誗的八世孙、北宋名臣孙立节之子孙勴,节义 凛然,郡县长官多次推荐他做官,他坚辞不就,隐居宁都县 城延春谷。《题靖节祠》中借柳树表明了他的心迹: “五字高
吟酒一瓢,庐山千载想风标。至今门前青青柳,似向东风懒 折腰。”苏轼非常赏识孙勴,亲自为他的居所题写“竹林隐 居”。
曾兴宗是南宋庆元进士, 曾任南昌县主簿、肇庆府节度推官, 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名重一时的理学家。朱熹殁, 曾兴宗为之守丧三年。之后曾兴宗隐居翠微峰筼筜谷,与翠 竹结为“亲密友”,“有酒对尔酌,得句为尔讴”,其乐无穷。 曾兴宗的孙子曾原一被海内诗人誉为“诗人宗之” , 宁都有“诗国”美誉,就是因为曾原一。曾原一考中举人后
却无意官场,隐居翠微峰苍山,自筑“万象亭” ,与家人自
耕其食,
宁都肖田人萧立之,宋亡不仕,归隐家乡,专力于诗。在《送 人之常德》一诗中,劝慰友人如逢桃花源,便可“结溪上宅” 久住,“不用归来说消息”。表露了渴望有一桃源净土避浊世 的心迹。
清初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不愿做清的子民,隐居翠微, 筑“易堂”为学馆,一边授徒,一边治学,负有盛名。
所以说,宁都古代文人大多是隐士。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才,
治国安邦之略,无奈生逢乱世,无法施展,只好效仿伯夷叔
齐、渊明诸葛,归隐田园山林,吟诗作赋,表现出了他们不 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哀民维艰,虑国安危一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宁都古代文人中不乏有像杜甫一样同情百姓疾苦、哀叹世道 不公者,也有像陆游一样愿为国家效力、期待国家统一者, 他们身份卑微,却心系天下,不忘家国,表现出了位卑未敢 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北宋文学家郑獬是宁都乃至赣州的第一个状元,历任翰林学 士、陈州通判、开封知府。后郑獬不肯推行新法,为王安石 所恶,出知杭州,调知青州,弓I病辞退,年五十岁卒。他的 很多诗歌真实的表现了百姓的疾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和对当权者的批判。如《滞客》: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 舟人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两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瘦,我为滞客何足言。
由于久旱未雨,河流水浅,诗人因旅途受阻而为自己的行程 着急。但是目睹禾苗干枯,耳闻农人叹息,诗人不再为自己 的被滞挂怀,转而同情担忧农人的命运了。诗人忧国忧民的 形象跃然纸上。
萧立之是宋末比较有成就的一位诗人, 《全宋诗》收其诗六
首。他的《春寒叹》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春寒的景象 和春寒带给农民的灾难。作者叹春寒,也是叹农民的命运: 一月春寒缩牛马,束桂薪刍不当价。
去年霜早谷蕃熟,雨烂秧青我日晒。
深山处处人夷齐,锄荒饭蕨填朝饥。
干戈满地此乐土,不谓乃有凶荒时。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为命牛亦冻。
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
宋代诗人崔与之,宁都黄石人。曾是抗金功臣,金兵对其闻 风丧胆。他在《水调歌头?题剑阁》一词中描绘了金兵入犯 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表达了“留屯”抗金的决心。诗人 思亲情深,爱国意切,炯炯丹心,光照后人。
清初的“易堂九子”,更是表现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 爱国情怀。当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殉社稷”的消息传到 宁都,魏禧及其父母兄弟“日往公廷哭临,食不甘味,寝不 安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