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信息加工—感知觉.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什么是感觉  定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直接作用 感觉器官 个别属性 意义: 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是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分类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觉等 内部感觉:运动、平衡、内脏觉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于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种类 1、绝对感受性E(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和绝对感觉阈限R(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1/R,即二者成反比 绝对感受性不是绝对不变的 注意、态度、年龄、刺激强度与时间、活动性质 2、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叫最小可觉差,J.N.D ) 二者也成反比;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对刺激物触觉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常数 K=ΔI/I K—韦伯分数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不同感觉中K值不同 只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适用 消费中的“韦伯效应” 感情生活中的“韦伯效应”;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 P=KlgI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 只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适用 乘方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发现 P=KIn 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的生理机制 1、视觉的传导机制 感光细胞 锥体细胞:少、对细节敏感 棒体细胞:多,对光敏感 三级神经元实现: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丘脑外侧膝状体细胞,最后到达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神经节细胞的会聚作用 侧抑制作用 相邻感受器之间相互抑制 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2、视觉的中枢机制 初级视觉区:枕叶纹状体,17区,信号初步分析(闪光) 视觉联合区:17区临近脑区,进一步加工视觉信号;(形状、方向等细节,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一定区域,其上的刺激能激活视觉??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 特征觉察器 能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特定刺激作出反应的高级神经细胞;二、视觉的基本现象 1、色觉及其理论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广义颜色:彩色和非彩色;狭义颜色:彩色 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 色调:颜色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主要取决于光波的强度 饱和度:颜色的纯度;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成分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在视觉系统内完成的,相加的混合 颜料混合:在视觉系统外完成的,相减的混合 ; 色觉理论 三色说 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红、绿、蓝 当光波作用使它们兴奋的程度不同 能很好地说明色光混合 拮抗过程说:前身是四色说;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同化和异化) 现代对立过程理论:网膜水平三色;更高水平颉抗 ; 2、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 颜色对比:物体颜色受到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侧抑制的作用;颜色对比;;视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暗适应——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慢 明适应——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快 后像 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映象仍然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正后像和负后像 ;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基本特性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的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16-20000Hz 听觉最敏感频率范围1000-4000Hz 言语的音高是300-500Hz 40分贝时,人对一千赫兹声波的差别阈限是3赫兹 2、音响 声音的响亮程度 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人的听觉振幅范围:0-130分贝 ;3、声音的掩蔽 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 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易被掩蔽; 低频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更大 掩蔽音强度大,掩蔽作用大,覆盖频率范围也增加 ;二、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电话理论——费尔德1886年 内耳基底膜振动频率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由于基底膜振动频率小于1000Hz,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1949年 声音频率小于400Hz,单个神经纤维冲动发放频率对应;声音大于400Hz,多个神经纤维齐射 齐射原则可以解释5000Hz以下频率分析;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唯一的解释;2、位置理论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兹 基底膜长纤维对低频声音共鸣;基底膜短纤维对高频声音共鸣 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产生音调

文档评论(0)

duoduoyu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