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朱泥的前世今生(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黄朱泥的前世今生(上) 楔子 2003 年初,我在 A 君的店里见到一批朱泥壶,色呈金黄或 橙黄,质地细腻,胎薄,迥异印象中的朱泥品, A 君称之金 黄朱泥,产自赵庄。由于收缩大,多有瑕疵,我挑了两个, 低来低往,以很便宜的价格售了。 2005 年 5 月,在紫砂一厂二楼的特艺品销售部, 无意间发现 桌上一把金黄朱泥《葵得球》 ,曼妙精美,大为震惊。这个 作者正是陆德祥。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高塍人。康 熙朝公认的词宗第一人,阳羡派宗师,另有人把他和浙西的 朱彝尊,京城的纳兰容若并称为清初词坛三大家。清代学者 陈廷焯评价道: “迦陵词沈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 若能加以浑厚沉郁,便可突过苏(东坡)辛(弃疾) ,独步 千古。”他的同行蔣景祁这样说: “迦陵者,西王母所使之鸟 名也,其羽毛世不可得而见,其文彩世不可得而知。划然啸 空,声若鸾凤。 ”艾治平教授认为:迦陵和李白相仿,都是 不平则鸣。追步苏辛并不为苏辛所牢笼,乃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 他出生于官宦之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高干子弟。祖父陈 于廷, 是明代东林党中坚。 父亲陈贞慧, 与方以智、 侯方域、 冒辟疆并称“明末四公子” ,这四人为复社领袖,跟阉党阮 大铖斗得你死我活。七零后大抵看过一部电影《桃花扇》 , 就是以此为故事背景。陈维崧从小聪慧过人, 17 岁中秀才, 社会名流争相与他交往。 20 岁那年明亡, 苦难也从此拉开帷 幕,家道中衰,日渐从锦衣肥马的贵公子变成落拓潦倒的穷 秀才。 34 岁实在没办法只好去投奔父亲当年的老战友冒辟 疆。在如皋的水绘园客居十年, 和一帮子文人学士诗酒唱和, 戏梦人生。 之所以如此详尽的介绍陈维崧,是因为他对紫砂的推动不遑 于七十年代的罗桂祥,贴个时髦的标签,那叫“紫砂推手” 而且要加个前缀“宗师级”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汪文柏 写了一首《陶器行赠陈鸣远》 ,其中一句为:我初不识生, 阿髯尺素来相通。啥意思呢?我起初不认识陈鸣远,是陈维 崧写信介绍认识的。 Look ,假如没有陈维崧的推荐,也就没 有陈鸣远后来在浙江的大紫大红,什么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游踪所至多主名公巨族云云,一切均为泡影。 假如陈鸣远其时声名远播,何以陈维崧从没有在自己的文集 或者词作里提及此人?究竟什么原因让他力荐默默无闻的 陈鸣远呢?根据我的考证,纯系无心插柳也! 康熙十七年 (1678) ,陈维崧由刑部尚书宋德宜举荐到京城, 次年天子亲试,入一等翰林院检讨, 1682 年在京病逝。而汪 文柏生于 1662 年,也就是说,陈维崧去北京的时候汪才 15 岁,去世时汪 19 岁,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不可能有什么交 集。他怎么可能主动写信给汪文柏,并且向他介绍陈鸣远其 人? 纵观陈维崧的下半辈子,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即便入翰林 院修编《明史》 ,也是个穷京官,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宫廷 里面人事复杂,文人又多相轻。陈维崧有个同事叫高士奇, 能诗善画, 精考证鉴赏, 深得康熙宠幸。 他贪赃受贿遭弹劾, 被解职归里。康熙又送人参又送御扇,还写了一首诗: “故 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 念白云篇。”康熙将臣子称为故人,可见关系是何等殊常, 此人大概便是韦小宝之原型,连名字都那么对仗。高士奇知 道陈维崧祖上是名门望族,便开口索要紫砂壶,陈维崧早已 穷得叮铛响,为了能在翰林院立住脚跟又不能开罪他,只得 煞有介事地找出两把朱泥小壶(原文脞二器,脞为小的或细 碎的,根据时代背景判断为朱泥小品) ,并写了一篇《赠高 待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 ,诗中盛赞大彬壶之名贵, 一把值三千两银子(清朝六品官员年俸才 45 两白银),他说 大彬壶市场上纵然有卖也是伪作,这两把小壶虽然不及供春 和大彬,也可排在他们之下(中驷) ,从诗中可推断,陈家 以前的确藏有诸多砂壶,不过陈维崧在外漂泊多年,大抵作 为礼物送人了。 据冒辟疆回忆录: 煮茶是董小宛的拿手好戏, 他们常常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细品岕片。这种芥片正是陈 维崧诗中提到的碧山岕,产自宜兴、长兴山区。在明清那个 时代,喝茶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不仅要选择好的伴侣, 专门的雅室,还要好天时,心手闲适等诸多讲究,陈维崧能 在如皋广受文人名士的欢迎,想必茶叶和紫砂壶也是重要原 因。中国人十分讲究礼节,不可能空着手去拜访朋友,前文 称他为宗师级的紫砂推手,其自有来,毫不为过。高士奇收 到壶后回了一首《宜壶歌答陈其年检讨》 ,大意如下:宜兴 不仅风光好,还产独特的紫砂泥。大彬和供春齐名,壶做得 小巧精致可随手携带。你送的两把壶一方一圆非常漂亮可比 美玉,须得配上龙井茶虎跑泉或者无锡的天下第二泉金沙寺 的碧山岕才相得益彰。高士奇作为一个鉴赏大家,诗句中固 然有些夸张,但不难想见这两把壶

文档评论(0)

kunpengch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