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论语》中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态度
1、爱学乐学 (勤奋刻苦地学)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孔子说: “[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 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 有修养呀!”
【注释】⑴箪——音单, 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子罕 9·17),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8·17)意思是 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 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论语·述而》 )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 人不倦” ,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的一生都是
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 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
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⑴识——音志, zhì,记住。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 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 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 ,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 “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 而和下文 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
启示:踏实是基本要求
3、知难而上
7.19 叶公⑴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⑵。 ”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 孔子对子路道:“你 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 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
【注释】⑴叶——旧音摄, shè,地名,当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 有古叶城。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楚君称王,那县长便称公。此人叫沈诸 梁,字子高,《左传》定公、哀公之间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载,在楚国当时还 算是一位贤者。
⑵云尔——云,如此;尔同“耳” ,而已,罢了。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 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 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表现出积极 向上的精神面貌。
启示:知难不惧的坚定决心
4、虚心求教(要虚心老实地学)
7.22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⑴。 ” 【译文】孔子说: “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 【注释】⑴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见 19.22 ), 意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 和这章可以以互相证明, 老子说:“善人, 不善人 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未尝不是这个道理。 启示: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张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 学?”子贡曰:“文武 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
道焉。夫子焉不 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 “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说:“周 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 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 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 孔子谁人不学 ?又何尝有固定 的老师呢 ?孔子正是由于“焉不学”、“无常师”,故能集大成。表明了 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里仁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