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的物感说与感兴共7页word资料.docxVIP

《乐记》的物感说与感兴共7页word资料.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 页 《乐记》的物感说与感兴 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有两种生成层面,一种层面是艺术生成活动 中情感情绪的激发,另一种层面是欣赏活动中兴致和韵味的激发,这两种 层面活动中,都是一种艺术瞬时直觉和情感顿悟。这种审美活动,构建了 主体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活动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虚静澄澈心境下的 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主体应是“致虚致,守静笃”的一种精神状态, 也就是说主体在宁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才能促使其诱发出一种情绪情感。 这种情感情绪是因外物的刺激而使主体产生的。 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 历来就受到研究家们的重视, “从文艺理论和美学视角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理论体系。综观这 些理论研究及发展过程,有个基本转向,那就是从感兴的训诂注解特别是 对兴的训诂注解向感兴的阐发以及主体深层心理生成转向。这一研究的转 向,不再是对感或兴作单一的训诂和字源的考证,实质是探讨主体的宇宙 历史观,追索主体的生存体验意识,更重要的是求得一种生命的感悟意 蕴。” 对感兴从美学视角进行思考的, 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较典型的要数《乐 记》。《乐记》的作者及成书于何时,至今仍无定论,只是有一定倾向性意 见。《乐记》提出了物感说。 《乐记 ?乐本》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主体心的动是因为受 到外在物像信息刺激引起的触动,就是“感于物而动”。在先秦美学理论 中,主体本性至纯至静,没有受到外在物像蒙蔽与侵蚀,“人生而静,天 之性也”,这是人的天性。主体本性之心虽然是“生而静”,但随着智识 的参与和后天欲望的诱导,“生而静”之心就容易受到物像信息的刺激, 于是就会产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这种物感说,是主体与客观物象 世界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既对主体有所规定,也对客观物象 有所要求。那么,对主体有一种什么规定呢?庄子提出“心斋”,就是主 体之心要有虚空的境界,澄澈的质地,没有受到功利和物欲的污染,而是 超越功利的一种心境,就是“疏瀹而心,澡雪其精神”的境界,最终能达 到所谓“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如”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要求 主体以“虚一而静”之心对待外物,方能感知和体悟出事物的本真。即是 说主体要用摒弃功利的心态去感悟物像世界。主体所接触的外在物像的各 种性状会触动主体生成相应的情感情绪状态,产生相应的志意感发,“乐 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 杀。其乐心感者,其声 ?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 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主体的哀乐喜怒敬爱之心都是由于受到外物触 动而生成的,而不是主体的天性。在《乐记》看来,外在物像性态决定着 主体所生成的情感情绪。所以要“慎所以感”,要纯洁外物,选择那些能 够引起主体产生喜乐爱敬之心的外在物像。用什么方式“慎所以感”呢?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就是用礼乐政 刑四种规范仪式引导约束,防止恶事恶物触动主体纯净之心,避免像郑卫 桑间濮上之音这种民间音乐来触动主体,以免产生哀怒的情感情绪。在礼 乐盛行的时代,郑卫桑间濮上的民间舞乐和流行俗乐则被视为“乱世之 音”和“亡国之音”,郑音是“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卫音 是亡国之音,而桑间濮上之乐是当时的通俗之乐,却是不符合儒家所推崇 的雅乐正声传统,无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容易导致荒于政事,沉 迷淫佚,“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 也。”要尽力避免和摒弃这些音乐,不能让其进入儒家正统雅乐正声的领 地。所以,先王们用“制礼乐”来规范引导主体。“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哀 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反映,音乐也是对社 会现实进行反映的,相应的社会生活就会有相应的音乐艺术产生。所以, 儒家认为,郑卫桑间濮上这些民间新兴的时乐俗乐,是乱世之音、亡国之 音,是应该摒弃的。在《乐记》看来,既要求主体有一种宁静澄澈的心境 状态,又要求观照对象符合在礼乐规范下的范式结构。 只有在这种情状下, 主体与所感外物才是符合规范的关系。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 ??真训》中提出了“耳目应感动”, “且人之情, 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拂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这 种“与物接”,也是强调主体与外在物像之间的一种关系,主体耳目感动 是在耳目感官受到外在物像信息刺激时瞬间生成的,从而引起感动。只不 过刘安认为,耳目之感动是一种气的流动,“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 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 兆朕。” 东

文档评论(0)

jinxuet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