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望蓟门
祖咏
①
燕台 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②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 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 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 这里代称燕地。 用以泛指平卢、 范阳一带。
祖
咏曾游宦范阳。 ②三边: 古称幽、 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 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
...
A.诗歌首联 “燕台一去” 就是“一去燕台” 的倒装, 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 同时以 “燕
台”落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B.前两联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 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反衬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
C.颔联中反射着寒光的“万里” “积雪”,暗示了条件的艰苦,但读来并没有塞上苦寒的
悲凉,反而显得异常壮伟。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所见所闻,抒望中所感,格调髙昂,感奋人心,体现盛唐
诗歌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气象。
参考答案: B“严冬晚上”错。 “曙 是 早上”,“云霞出海曙”的 曙“同义。反衬错
12.诗歌尾联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用典。 (2 分)
②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诗人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
情。 (2 分)
③运用典故,使得情感表达丰富而含蓄蕴藉。 (2 分)
鉴赏: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 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全诗一气呵成, 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 这里代称燕地, 用以泛指平卢、 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 ,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
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 能增加全诗的气势。 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
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
吹笳击鼓, 喧声重叠。 此句运用南朝梁人
曹景宗的诗意: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
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
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 冬季本已甚寒, 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
何况又不
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
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
不说它是
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
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
切都显得模模糊糊, 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这种肃穆的景象, 暗写出汉将营中
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
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 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
而况烽火燃处, 紧与胡地月光相连,
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
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
“海畔云山拥蓟城” ,又是那
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
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
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
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
,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
三十六国, 可是见此三边壮气, 却也雄心勃勃, 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 向皇帝请发长缨,
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 投笔从戎 :东汉班超原在官
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 立功异域 ,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
个是 终军请缨 :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 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他请皇帝
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 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
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 ,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
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
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此即骈文家所谓 “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 ,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