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天籁在岭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东方天籁在岭南 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献记录,但赵佗治理南越国长达60年,开物成务,草创经营,史书上称赞他“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汉书》)这种文理,反映在舟车、文字、音律、冕旒、衣食、人伦、政治等等方面,都为岭南文明开创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广东人有着热爱音乐的传统,远在汉代,就有一位番禺的歌手,在皇宫中为汉惠帝演唱。他的名字叫张买,唱的是“越讴”——用粤语演绎的地方曲谣。他的歌声音韵悠扬,妙不可言。歌中传达民间疾苦,往往暗寓规讽。吕后当政时,封了张买为南宫侯,屈大均称赞他“开吾粤风雅之先”。广东人为了纪念这位歌手,曾在番禺建了一座秉正祠祭祀他(位于今天的广州秉政街),这是广州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座祠堂。 中国人的祭祀,乃出于一片崇德报功之心,感谢有功德者对于社会文化的施与。人们祭祀一位歌手,是因为相信音乐也可以“正色立朝”。生活无论如何艰苦,人们都能忍受,但不能忍受没有音乐的日子。十番锣鼓、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音乐、畲歌、秧歌、客家山歌等,从粤东到粤西,从山区到平原,一年四季,弦歌不绝。 以前潮州人在上元节有斗畲歌的风俗。至今潮州人还把你一言我一语的斗嘴,叫做“斗畲歌”。客家山歌就更有名了,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流畅,唱腔变化万千,仅梅州就有百多种腔调,“山歌紧唱心紧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正如屈大均所说:“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广东新语》) 人们常说,柔弱纤细是南方人的特点,这是完全不正确的。这种印象是从南方人的身材得来的,因为与东北大汉相比,广东人体型似乎普遍较瘦小,但他们的性格决不柔弱,恰恰相反,长年与大海相搏,与大山为伴的广东人,性格粗犷、坚毅、豪爽、乐观向上,从音乐就可以找到证据。 广东人最常用的樂器是什么?既非二胡,也不是古筝、笛子,而是大鼓。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铜鼓以节乐。”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粤剧,广府人惯称为“锣鼓大戏”。雷州半岛有一种民间活动叫“雷州换鼓”,击铜鼓以祭雷神。端午节赛龙舟,咚咚的鼓声更是不能少。震耳欲聋的大鼓,令人血脉贲张。潮州音乐最出名的就是锣鼓。大鼓、斗锣、苏锣、月锣、应锣,加上深皮、大钹、唢呐、横笛……演奏的花灯锣鼓、潮州大锣,节奏强烈,高亢奔放。 一些粤乐行家认为,广东方言对广东音乐有着直接的影响。广东方言有九声之多,与只有四声的北方方言相比,语音上更加丰富多变,具有更强的音乐感,这种差异决定了广东音乐与外地民乐的不同,广东音乐在旋律、华彩等方面,音域更为广阔,能够把广东人强壮、硬朗和乐观性格,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比如《雨打芭蕉》《赛龙夺锦》《步步高》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曲,轻快如高山流水,热闹如花团锦簇,表达着一种开拓向上的精神特质。 一些原本沉郁悲凉的古调,经粤乐大师们一改编,也变成了明亮欢快的曲子。寡妇倾诉心中哀怨之情的《寡妇诉怨》,被扬琴名师严老烈改编成欢快活泼的《连环扣》;表达宫女悲愁情绪和寂寥清冷意境的《汉宫秋月》,被改编成曲调和谐优美、广阔丰满的《三潭印月》;经何博众整理的《雨打芭蕉》,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把人们久旱逢雨的欢乐,表现得畅快淋漓。 许多富有地方色彩的事物,诸如广东人喝凉茶、穿木屐、睡瓷枕、住骑楼等等,推敲起来,无不与水土有关,音乐亦然。 【乐坛的“何氏三杰”】 诞生于番禺的粤乐(广东音乐)是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音乐种类,它的影响已越过五岭之隔,覆及全国,乃至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形于清代光绪年间,它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 南宋时,随着朝廷南迁,百戏杂技、梨园歌舞广泛流传于南方。乡人趋之若鹜,据古书记载,当年“逐家聚敛钱,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草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原人入粤经商或落籍岭南,在他们的带动下,琶琵谱、古琴、筝曲以及诗词、词牌、江南小曲小调等在珠三角地区广泛流行开来。到明清两代,省外戏班纷纷入粤演出,这一时期,南腔北调在南粤大地上高低错落回荡——这些省外音乐文化为粤乐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到19世纪中后期,“私伙局”(即广东音乐民间社)的产生,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粤乐的发展。私伙局”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娱自乐、生根民间,玩家们不以音乐表演作为盈利的手段,活动均在业余的闲暇时间进行,一般是每周2到3次。 据有关史料记载:300多年前,番禺著名诗人和琵琶演奏家王隼和妾侍、女儿及女婿曾组成一个一家四口、有弹有唱典型的“家庭私伙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