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作者: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张宝增 张剑锋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往往容易让人们的认识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们认为中医治未病就是无病 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来自于中医古籍,要分清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 养生和保健,必须纵观古籍中的论述,不能断章取义,才能理解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的真正内涵。 一、中医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 ,首先要注重“治未病”一词中的“治”字,既然是“治” ,就说明身体有问题才需要 “治”,与健康之人的“养生”和“保健”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将中医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混为一谈。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 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 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 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 已病,此之谓也” 。 纵观以上两段经文,可以发现,中医治未病有以下含义: 1、 中医治未病是治“疾病”之“疾” ,不是对健康人治疗,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适感觉或症状的亚 健康状态,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疾病”的“疾”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小毛病时期。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这里就明确说明了一个问题,病虽 然未发,却已可以见到患者体表有了色泽变化,所以,这时治之,称为“治未病” 。那么,此时的治未病 又是治的什么病呢?此处所谓“未发” ,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 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者,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 “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 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 《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 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 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 “无疾”, 健康人;初患苦为“疾” (临床前期) ;疾甚为“病” ,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 用药物治疗。 以上中医的疗疾治未病方法,就像是修理机器一样,不等机器不能运转,而发现机器有了缺润滑油或 轻微的异常响声,或只是有的螺丝稍微松动,虽然没有任何零件损坏时,就要进行调整修理,以免造成缺 油、螺丝松动等引起机器的损伤。又如:既然发现某种物体与另一种物体摩擦,已经产生了火花,就要及 早消除产生火花的因素,消除隐患,这就是救治在火灾之前,也可以说是“救治未火灾” 。 在临床上,属于中医疗疾治未病的范畴很多,如:困倦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心烦 意乱、饮食无味、大便失调,小便黄赤,形寒肢冷,过度肥胖,头晕目眩,胸满腹胀,肩背沉紧,少气懒 言,心悸气短,多食善饥,食少而胀,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还有诸多气滞血瘀,固定的或 移动的寒痹、湿痹,风痹,串气疼痛,移走疼痛以及蚁行症状等等,用现代仪器或检验手段又很难找出病 位的所在,被现代医学定为亚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些症状就属于“病”发之前之“疾”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中医根据四诊进行八纲辨证,就可以区别阴阳、虚实、寒热所属,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症治疗, 就可以把诸多症状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发展,这就是实际意义的中医治未病之一。 2、 中医治未病是养已病之脏,而治未病之腑;这是根据疾病在脏腑间相传理论确定的,不能追着病 治,要迎着病而治;不能只知治淤,更应防腐防变;不能只治病灶,更要治疗无病灶的病因之位。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以上这段经文,字简而意深,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这一句,本 身就渗透了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圣人治病的观察入微,及早发现疾病的初发阶段,将疾病消除于“疾”的 时期;二是说明病已成,受病之脏腑阴阳俱虚,气血已乱,已经达到虚不受补、实不受泻的危重阶段,所 以,经文的后一句,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说明 了本脏腑受病之深,如果再直接在这个病灶下功夫,这个脏腑的吸收、排泄等功能几乎丧失,尽管用了看 似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由于这个部位不能正常吸收药物的劲力,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所以,不能等着 口渴了再打井,临战再磨刀,应该尽量发现早期症状,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